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思考题1.为什么说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是必然的规律?答:(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而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
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货币形式。
②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④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
同时各国都意识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⑤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
尤其是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金银即国家财富,因此,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
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2.支付手段职能导致货币危机性的原因何在?它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答: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因此出现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大。
首先,支付手段可能引发债务链条,从而导致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不正常;其次,货币具有相对的独立运动能力,在无发行信用保证时,可能引发货币的超量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比如,中央银行可能为财政赤字而进行财政性发行,商业银行则可能为增加利润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等等。
3.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为什么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而信用货币不能?答: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并以此调节物价。
其原因在于:金属货币有充足的实际价值,人们对其也有充足的信心。
当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而导致物价上升时,人们会持币待购或干脆长期贮藏货币,再加上金属货币的贮藏主要是窖藏方式,所以这样就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实实在在地减少,从而拉动物价回落;反之当物价下降过多时,贮藏货币就会出笼形成购买力,拉动物价回升。
可以说,金属货币的贮藏职能就像水库一样,多则蓄,缺则放,使货币流通量始终保持均衡状态,物价也始终保持平稳,形成现金一物价流动机制。
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无法调节货币流通量和物价。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信用货币是靠国家强制赋予的名义价值流通的,人们对它的心理预期不同于金属货币。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对其信赖度降低,所以不会减少购买、扩大货币贮藏,相反还会形成更庞大的购买力。
其二,信用货币的贮藏方式主要是存款,进行现金窖藏的很少,而存款本身就是货币,贮藏方式只是货币形式的转化,并不实际减少货币量。
而且,由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存款派生,所以存款的贮藏方式不仅没有减少货币量,相反还会使货币量增加。
因此,信用货币量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也就是无法完成自动均衡,当然也无法调节物价,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机制发挥作用了。
4.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对货币层次及货币范围产生怎样的影响?答:电子货币指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在交易或消费过程中充当支付职能的货币替代品,包括接触式与非接触式的各种各样的卡,以及能在因特网流通的电子钱包。
电子货币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但都是为了节约现金或支票支付的费用成本,并为支付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目前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4种类型: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是以既有的实体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而存在的,与实体货币之间以l:1比率交换,具备价值尺度和价值保存职能,只是作为支付手段时,以因特网为平台进行电子化的传递和转移,因此实际上是存款货币的网络延伸并附加了一些特定功能,如电子钱包中的支付管理功能。
后三类电子货币即属于此。
第一类电子货币表面上看是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账户”,甚至有人说是一种私人货币,但在货币国定的制度下,私人货币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类电子货币实质上是将实体货币预付给发行方,形成对发行方的债权,并通过分次使用来完成对发行方的债权追索。
因此,电子货币并不是新的货币形式,而是因特网技术条件下实体货币的虚拟化。
综上,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会对货币层次及货币范围产生影响。
5.货币作为生产的推动力起怎样的作用?为何说货币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答:(1)货币作为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
首先货币作为原始资本促进两大基本生产要素的最初结合,然后作为追加资本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和扩大再生产。
(2)从宏观上来看,货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要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作用,必须依靠利率、价格、工资等经济杠杆,而这些经济杠杆都以货币为载体;同时,经济管理者要克服市场的滞后性,就必须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所倚重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又都是以货币为中介指标来进行政策意志传导的。
二、练习题1.货币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货币是在什么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答: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起源于商品交换,伴随着商品交易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1)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问的矛盾。
这种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经济必然的产物。
解决矛盾的方法是进行产品交换,也就是商品交换。
(2)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现。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并且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价值使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可以比较。
但价值具有抽象性,必须由具体的价值形式来表现才能完成确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任务。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阶段。
(3)价值形式的变迁推动商品交换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货币即由此而产生。
商品交换的低级阶段是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有极大的局限性。
为克服局限性,人们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发现,如果有一种或几种商品具有人们都愿意接受、可以较长时间保存、数量足够多、较为贵重等特点,那么就可以先将自己的产品交换成这类商品,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用这类商品去交换其他产品,商品交易由此进入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的商品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交换媒介。
2.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之间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答:(1)金属货币是一种实物货币。
信用货币作为价值符号,被用来表示和象征价值,其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
这里的名义价值是指货币面额所标注的价值,即其象征的价值;实际价值即其内在价值,是指生产货币本身所凝聚的价值。
(2)金属货币是商品货币,而信用货币是负债货币,是发行者对持有者的负债,在发行者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入借方。
如现金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记入“现金发行”的负债科目,而在其他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中现金都记入资产方。
(3)金属货币不具有强制性,二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强制发行,强制流通,无限法偿。
强制性对于信用货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信用货币本身无实际价值或实际价值很低,必须靠发行者强制性赋予它的名义价值才能流通。
没有强制性,人们根本不会接受它作为流通物或贮值物。
3.货币五大职能中的基本职能是哪两个?其他职能是如何在基本职能上演化出来的?答:货币的五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对货币本质的全面体现。
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它们直接从一般等价物的两个特点演化而来,且互不可分,所以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支付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条件,否则就不可能具有独立流通的能力,同时因为支付手段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商品,所以它又以流通手段为归宿;贮藏手段同样以价值尺度为条件,并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归宿;国际货币职能是上述四种职能在地域上的扩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货币也会趋于全球化,欧盟成功发行并流通欧元就是这种趋势的代表。
4.为何要进行货币层次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1)进行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因不同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不同,它们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就货币而言,其不同的影响体现在:其一,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不同;其二,不同流动性的货币自我派生能力不同;其三,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居民心理预期的影响不同;其四,对不同流动性的货币,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式都不相同。
由上可见,对货币进行狭义和广义的划分仍然不足以精确地反映货币多样性的特征,因而也就无法精确反映货币对经济的多样化的作用。
鉴于此,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投放和调控时就必须按流动性对货币层次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且找出对经济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以便于抓住重点,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最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