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25《短文两篇》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25《短文两篇》


9、地维绝( 绳子 )( 断 )10、 故日月星辰移焉( 因此 )( 移 动 ) 11、地不满东南( 饱 满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积 水 )( 归向 ) 13、天柱折 ( 折断 )14、道渴而死 ( 半路 上 )
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是( )
• A.饮于河渭 于厅事之东北角 • B.道渴而死 怒而触不周山 • C.夸父与日逐走 陈太丘与友 期行 • D.弃其杖 其夫呓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
• 1、《夸父逐日》选自: 《山海经》 ,《共 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淮南子》 ,它们都 是 神话故事 (体裁)。 •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 争为帝 ”,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 。 ”
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正面: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 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反面: 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 “怒而触不周ຫໍສະໝຸດ 山”中的“怒” 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 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 刚烈。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 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力量与 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 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 东南”。)
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 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 这样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 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 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 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 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 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两小儿辩日
• 【文学常识】 •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相传 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 375)所著,共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 言故事、民间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 传于世。
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 林。 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 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 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 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 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 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 东南角流去 。
当堂检测
试试你能行
1、夸父( kuā ) 2、颛顼( zhuān ( Xū ) 3、水潦( lǎo )
1、逐走( 追赶 ) 2、入日( 追 赶到 ) 3、欲得饮( 喝水 )4、 河、渭不足( 够 ) 5、北饮大泽 ( 喝 水 ) 6、弃其杖( 丢 弃 )7、昔者( 从前 )8、怒 而触不周山( 碰撞 )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 《夸父逐日》体裁是神话。选自《山 海经· 海外北经》。 • 《山海经》共18篇。它是我国第一部 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 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 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分为《山经》和 《海经》两部分。 它是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 的地理。
本文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 了夸父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 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 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成语积累:
夸父逐日 •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________ • 现在多比喻: 。
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 量和气魄,也比喻不自量力。
• 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分析:
敢于向大自然挑战, 有无比的英雄气概 和远大的志向、有 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 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孔子向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 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 正午时离人近。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 人物的认识。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 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 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 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 福的奉献精神。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 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甘为人类造福 的英雄。
【写作特点】
• 语言简练, 具有超现实的 想像、夸张的 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 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 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 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 相当与“于是”或“于此”);大地的东南 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归: 归向,这里指流向)。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 地方。口渴,想喝水,到黄河、渭水 中去喝水;黄河、渭水中的水不够, 向北到大湖中去喝。还没有到达大湖,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所扔掉的拐杖, 化作一片桃林。
主旨理解
《共工触怒不周山》课文分析
•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 造山 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 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 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 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 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盖,等到正 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 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 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 孔子不能够判断谁是谁非。 •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