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水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排水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排水工程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道本工程位于成都市温江区,道路起点接花都大道东段,终点接成温邛高速南侧辅道,全长563.204米,道路红线宽20米。

雨水管道位于道路中线西侧 5.5m,管径为DN600~800,坡度i=0.003,雨水排入花都大道东段仁心沟;污水管道位于道路中线东侧5.5m,管径为DN500,坡度i=0.003,污水排入花都大道东段已建污水管网。

2.管线设计桩号与道路中线桩号一致。

3.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1)测量资料:业主提供的实测1:500地形图及道路规划红线;
2)温江区污、雨水规划;
3)《2013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标段-城外西街等12条道路工程(成外东街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9)《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
10)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11)《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1.5.24)。

12)成都市城市管理局等六个单位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暂行)》的通知成城发【2012】241号。

4.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已按初步审查意见优化完善。

5.沿线地质简况: 勘察场地地势开阔,地形起伏较小,交通便利,勘探点孔口高程介于528.7~530.2m之间,相对高差1.5m左右。

地貌属于岷江水系Ⅰ级阶地。

根据地面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及原位测试结果,场区第四系地层由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pl)组成。

道路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埋藏于第四系砂土、卵石层中。

勘察期为平水期,测得地下水位埋深4.0~4.5,相应标高为523.74~524.00m,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0~2.00。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拟建路段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0g,设计特征周期0.45s,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场地。

二、设计标准
1.雨水管道: 按满流设计,采用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P=3年,综合迳流
系数ψ=0.65,地面集水时间t1=15分钟。

2.污水管道: 本片区采用面积比流量进行污水流量计算,面积比流量采用0.554/s.ha。

三、管材及基础
1.雨水进水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

2.管顶覆土小于1.0m,或管道过河时,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360度
混凝土满包基础。

3.管顶覆土1.0m≤H≤7.0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GB/T11836-2009)或企口管,
180度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11。

管顶覆土1.0m≤H≤4.5m时采用II级管,管顶覆土4.5m<H≤7.0m时采用III级管。

4.管顶覆土7.0m<H≤9.0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180度混凝土基
础,做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22。

5.管顶覆土9.0<H时,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平口管或企口管,360度混凝土基础,
6.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

360度混凝土
满包基础作法见所附院标图,其柔性接口处混凝土基础分缝,缝内填2cm厚沥青木板。

180度混凝土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35~37。

7.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标准要求。

8.管道地基应为未扰动的原状土或经处理后回填密实的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柔性
接口管道不小于0.1MPa(刚性接口管道和雨水方沟不小于0.15MPa)。

9.当管道位于回填土基础上时,可采用砂卵石回填,其宽度为沟槽底宽度,具体数量
详见工程数量表。

先按土基要求检测合格后,再按照管道基础图进行施工。

若遇流沙、淤泥、松散杂填土等软弱地基,应采取加固措施(由设计人员现场处理)。

现场施工开挖情况与地勘不符合时,由设计人员会同各方进行现场处理。

10.同槽施工处理:当管道地基有不足1/3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该部分管基以下0.6m
厚用砂卵石加强。

当雨水管道地基有超过1/3宽度位于回填区域时,先将原状土部分超挖
0.6m深予以扰动,再统一用砂卵石加强。

四、沟槽开挖及回填
1.排水管道(渠)沟槽开挖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当采用砂石基础时,基坑宽度按照国标06MS201-1执行,沟槽宽度为D+2t+2a;当采用砼基础时,基坑宽度按GB50268-2008执行,沟槽宽度为D1+2(b1+b2+b3);基坑工作面宽度及沟槽边坡按《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D 市政工程》取用。

对条件特殊的管段,沟槽宽度及开挖边坡由施工方案确定。

2.沟槽回填压实系数按国标06MS201-1《总说明》之6.12条执行,并应满足《给水排
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

3.管顶50cm范围(II区)回填压实系数为0.85~0.86,用木夯夯实。

若因特殊因素需
增加管顶压实系数时,管侧(I区)回填压实系数也应相对增加,必要时应对管道采取加固措施。

2
4.管顶以上50cm至管底沟槽,采用连砂石回填。

5.d300雨水口接入管沟槽与道路基层重合部分按道路要求加强,其余部分采用连砂石回填。

五、构筑物
1.混凝土检查井要求混凝土面浇筑平整,不再抹面。

井周80cm范围内采用6%水稳加强,自井底至加强井圈下。

2.井盖荷载等级按《检查井盖GB23858-2009》标准执行,车行道采用D400,其他采用B125。

车行道上采用防盗、防噪、防沉降球墨铸铁井盖座,人行道及绿带内采用高分子材料防盗井盖座,技术标准应严格按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CJ/T 211-2005)要求执行。

3.雨水口支管采用d300,i≥0.01,雨水篦子采用球墨铸铁篦子,雨水口在有路沿的道路上,采用路沿式雨水口,其它采用平地式雨水口,本工程雨水口深度按1.0米计。

在道路最低点和道路交叉口位置必须设置雨水口,雨水口位置要安装正确,雨水篦顶部与其相接的道路路面低0.5~2cm,并应与道路路面平顺连接。

在新增加道路开口位置,须将雨水口作相应调整。

4、雨水管出水口: 直接排入河道,管径≥500,根据河岸地形采用06MS201-9形式。

当设计有雨水管下河口结构图时,按设计图作。

5、06MS201-3检查井盖板适用条件为顶覆土不大于4m,当盖板覆土大于4m时,应对盖板作加强设计或采用多层井室,盖板加强及多层井室作法另请设计人员附设计图或加以说明。

6.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4.4.11条,在排水管道每隔适当的距离宜设置沉泥槽。

7、排水检查井井口处一律设防坠安全网,满足GB50014-2006(2014年版)4.4.7A条要求,作法详设计图。

六、施工验收
1.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及《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作施工验收。

2.除雨水进水管外,雨水和污水管道要求带井作闭水试验。

七、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应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作施工准备,施工前,必须调查核实道路、排水管、出口处河道、其它管线等相关构筑物位置、高程等基本资料,若存在矛盾或其它实施障碍,应在正式开工前提出并解决。

若在施工期间出现因前期调查不清而未提前解决的实施障碍,由施工方负责解决方案,并经设计人员审核。

2.在道路纵坡低点及交叉口最低点增设雨水口。

3.管道安装时,宜按先下游后上游次序安装,管道承口朝向施工前进的方向。

管道两
侧应同时均匀回填,以免管道及构筑物发生位移。

4.沟漕开挖中,应对适宜回填的土方分别堆放并采取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借
土回填。

5.严格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作好施工排水。

6.本说明未尽事宜,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及国标
图集06MS201之《总说明》执行。

八、常用图例:
九、井号的编制:
Y—雨水检查井W—污水检查井
设计校核审核图号 PS-02 2015.10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