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一、课堂导入(入门考)综合性学习。
(7分)2011年是农历辛卯年(兔年),下面是一张贺岁生肖邮票的设计图。
请仔细观察,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对邮票中间的画面进行描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100字。
(3分)(2)写出两个含有“兔”字的成语。
(2分)_____ 、_____(3)下面是一则关于兔文化节的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南方日报12月10日报道: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节”将于2011年的春节在广州创意城举办,它将架设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民俗发扬光大,打造最盛大的兔文化盛典。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将以“全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为主题,涉及影像、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市民将有机会看到最大的兔雕塑、最疯狂的兔舞会、最丰富的兔文化展等,进入创意城即进入了全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空间。
_____ 综合性学习。
(7分)(1)例:一只兔子,长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耳朵,身上布满花草、祥云等图案,显得喜庆吉祥,充满了春的气息。
兔子两手抱在胸前,它正在欣赏眼前圆圆的月亮呢!(描写内容必须涉及兔子和月亮,2分;修辞1分)(2)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兔起鹘落;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子不吃窝边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等等。
(2分)(3)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节”将于2011年的春节在广州创意城举办。
(“兔文化节”1分,时间地点1分)二、《穿井得一人》相关知识讲解(一)文学常识讲解1、《吕氏春秋》(《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余万字。
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所以《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1、吕不韦★(?——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文章理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的顺接连词打水浇田居住等到告诉得到,这里指“节省”溉,灌溉。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听到传播代词,得到,谈论这件事使知道向、对派遣向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这里指“发现”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回答得到,劳动力在这里指“节省”(三)知识点讲解1、一词多义宋之丁氏助词,的有闻而传之者 ......的人之者国人道之代词,这件事有光耀者 ......的东西闻之于宋君向,对于非得一人于井中在(四)文章启示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三、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从文中“,”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 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
C.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A组【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
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
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
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
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郁离子·僰人舞猴》【注】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②伫:站立。
③佁然:静止貌。
④褫(chǐ):剥去,脱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元方入门不顾.顾:(2)耻.己之不如也耻:(3)思所以..败之所以:(4)乃袖.茅栗以往袖:11.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3分)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3分)B组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11。
到家,二鼓○12,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
③汤池:温泉。
④悬水:瀑布。
⑤折:弯转。
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往回去。
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⑨度:越过。
⑩击汰:击水。
汰:水波。
○11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12二鼓:二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食.馀甘煮菜(2)顾.影颓然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1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8.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一、入门考综合性学习。
(7分)(1)例:一只兔子,长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耳朵,身上布满花草、祥云等图案,显得喜庆吉祥,充满了春的气息。
兔子两手抱在胸前,它正在欣赏眼前圆圆的月亮呢!(描写内容必须涉及兔子和月亮,2分;修辞1分)(2)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兔起鹘落;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子不吃窝边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等等。
(2分)(3)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节”将于2011年的春节在广州创意城举办。
(“兔文化节”1分,时间地点1分)二、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住)外。
及.(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这..(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3、从文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审慎研究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 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
C.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三、课后作业A组10.(1)回头看(2)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3)用来……的方法(手段等)(4)用袖子装[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几种特殊用法。
“顾”和“所以”都属于古今异义;“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袖”是名词用作动词,用袖子装。
]11.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意思对即可)(翻译句子应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
“蠢然”,骚动的样子;“蚁”是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趋”,上前,此处有追逐的意思。
)12.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意思对即可)(元方抓住友人“无信”“无礼”的问题,使友人深感惭愧;巴童则利用猴子“见物而争趋之”的弱点使猴舞“败”。
)13.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意思对即可)(【甲】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来客不守时且“对子骂父”,不讲诚信,没有礼貌,这种行为让人唾弃,从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懂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