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_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同点, 又存在哪些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前人 似 还 未 做 出 深 入 分 析②, 今 笔 者 不 揣 谫 陋 , 拟 对 秦 、晋 两国在法家文化方面所存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做一 番对比分析, 以就教于方家。
一 相似的戎狄文化背景是两国成为法学 渊薮的主要原因
晋、秦之所以能分别成为法家思想的诞生地和 最终实验成功地, 主要是因为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的 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两国为临, 并互为婚姻, 从秦穆
公 曰 :“ 然 则 莫 如 和 戎 乎 ? ” 对 曰 :“ 和 戎 有 五 利 焉: 戎狄荐居, 贵货易土, 土可贾焉, 一也。边鄙不耸, 民狎其野, 穑人成功, 二也。戎狄事晋, 四邻振动, 诸 侯威怀, 三也。以德绥戎, 师徒不勤, 甲兵不顿, 四也。 鉴于后羿, 而用德度, 远至迩安, 五也。君其图之! ”公 说, 使魏绛盟诸戎, 修民事, 田以时。
摘 要: 秦晋两地都对法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即三晋之地诞生了当时中国一批最杰出的法学理论家, 创
立了法家学派, 而秦国即为法家理论的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变法改革在秦国的成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为后
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相同点乃在于二者有着共同的戎狄文化背景; 但三晋能够产生出卓越的法学理论家, 变
蒙文通先生在全面分析了法家学派的基本原理 之 后 指 出 :“ 法 家 故 西 北 民 族 之 精 神 ”[10], 因 此 可 以 这 样说, 秦晋之间地理环境上与戎狄为临, 即有着共同 的戎狄文化背景, 同时在文化交流上又对戎狄文化 有充分的吸收, 是二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法学渊薮 的共同条件。
152
后秦穆公想办法使由余降秦, 从而重用由余, 全 面学习西戎文化, 断绝了与中原的文化交往。于是后 来 中 原 诸 侯 视 秦 为 戎 狄 之 国 。“ 秦 僻 在 雍 州 , 不 与 中 国 诸 侯 之 会 盟 , 夷 狄 遇 之 。”[8]
晋 国 对 戎 狄 文 化 也 有 着 较 多 的 吸 收 :《左 传》襄 公四年记载了春秋晋悼公时期魏绛的和戎之事:
正因为如此, 两国共同深受戎狄的骚扰, 同时又 受 到 戎 狄 文 化 的 重 要 影 响 。《史 记·秦 本 纪》记 载 了 秦 穆公与戎王使者由余关于探讨中原礼文化与戎狄文 化之优劣的一段对话:
缪公……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 然尚 时乱, 今戎夷无此, 何以为治, 不亦难乎? ”由余笑曰: “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 身以先之, 仅以小治。及其後世, 日以骄淫。阻法度之 威, 以责督於下, 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 上下交 争怨而相篡弑, 至於灭宗, 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 下怀忠信以事其上, 一国之政犹 一身之治, 不知所以治, 此真圣人之治也。”
二 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激烈碰撞是三 晋产生法学理论家的根本原因
法改革却不能取得最后成功, 秦国在变法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 而在法学理论方面却毫无创建, 其中差异即由于
三 晋 文 化 中 深 厚 的 人 道 主 义 、道 德 观 念 和 自 由 主 义 背 景 , 而 秦 国 人 民 的 文 化 素 养 低 下 , 对 事 物 的 认 识 只 停 留 在 感
性阶段, 而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等多种因素。
① 晋 文 化 是 一 个 较 为 复 杂 的 文 化 概 念 。李 元 庆 先 生 在《三 晋 古 文 化 源 流》一 书 中 提 出 了“ 三 晋 古 文 化 ”的 概 念 , 他 认 为 , 晋 发 展 到 战 国 时 期 , 被 内 部 分 化 出 来 的 魏 、韩 、赵 三 个 异 姓 诸 侯 国 所 取 代 , 这 在 列 国 中 是 绝 无 仅 有 的 。 他 认 为 ,“ 晋 文 化 ”不 能 确 指 中 国 古 代 山 西 地 区 所 有 时 段 的 文 化 , 他 之 所 以 采 用“ 三 晋 古 文 化 源 流 ”这 个 概 念 , 是 为 了 基 于 概 念 的 严 密 性 和 准 确 性 而 言 的 。 但 我 认 为 , 一 般 情 况 而 言 ,“ 晋 文 化 ”还 是 有 固 定 含 义 的 , 如 我 们 所 说 的“ 晋 商 ”, 我 们 都 知 道 是 山 西 商 人 , 而“ 晋 商 ”概 念 的 出 现 , 已 是 明 代 。因 此 , 本 小 节 所 使 用 的“ 晋 文 化 ”, 当 然 主 要 是 指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山 西 地 区 的 文 化 , 即“ 晋 文 化 ”和“ 三 晋 文 化 ”, 也 有 必 要 涉 及 晋 建 立 以 前 的 文 化 源 流 , 这 里 涉 及 到 的概念不太准确问题, 敬请原谅。
收稿日期: 2007- 09- 1 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基金项目(05BZS00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研究项目(04A052) 作者简介: 胡克森(1953- ),男,湖南洞口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
151
公 四 年( 公 元 前 656 年) 开 始 , 秦 穆 公 取 晋 献 公 女 , 即 太 子 申 生 之 姊 为 夫 人 , 从 此 开 始 了“ 秦 晋 之 好 ”的 婚 姻 之 约 。 [2(] P185) 同 时 秦 国 还 与 晋 国 的 大 家 族 、大 功 臣 , 后来成为三晋之一的赵国有着血缘上的遗传关系。 《史 记·赵 世 家》载 :
关 键 词: 秦; 三晋; 法家文化; 比较
中 图 分 类 号 : K23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672- 1 01 2( 2008) 01 - 01 51 - 06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秦 、晋 两 地 在 文 化①方 面 有 许 多 相同点, 尤其是对法家文化有着特殊的贡献, 主要是 三晋培育出众多杰出的法学理论家, 而秦国却成为 法 家 理 论 的 最 佳 实 验 场 所 。关 于 秦 、晋 两 地 对 法 家 文 化的贡献问题, 前辈学者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如 侯 外 庐 、蒙 文 通 先 生 等 都 有 所 论 述 , 尤 其 是 蒙 文 通 先 生 在《法 家 流 变 考》中 对 秦 、晋 与 法 家 文 化 的 关 系 做出相当深入的考察。在这篇文章中, 他曾深刻地指 出 :“ 法 家 之 士 多 出 于 三 晋 , 而 其 功 显 于 秦 。 ”[1(] P304) 这 真 是 一 语 中 的 。但 关 于 秦 、晋 法 家 文 化 到 底 有 哪 些 共
而晋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北边和西北边为戎狄 民族所占居, 而晋南即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 李元庆讲到, 当时周公和成王之所以将叔虞分封于 晋地, 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 一是从政治局势看, 当 时的晋南地区方国林立, 战争频繁, 局势异常动荡, 直接威胁着西周政权; 其二是从民族关系来看, 这一 地区多为山谷高原, 既有华夏族居住, 又有戎狄族活 动 , 是 中 原 农 业 民 族 与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毗 邻 接 壤 、错 综 交 往 的 重 要 地 区 , 民 族 关 系 异 常 复 杂 。[6(] P167~169)
赵氏之先, 与秦共祖。至中衍, 为帝大戊御。其後 世蜚廉有子二人, 而命其一子曰恶来, 事纣, 为周所 杀, 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 其後为赵。
其次, 两国最大的相同点是都处于戎狄环绕之 下, 长期受到戎狄的侵扰, 深受戎狄文化的影响。秦 之所以能够立国, 就是因为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 有功, 被封为诸侯, 赐给西岐之地。当时的西岐之地, 据林剑鸣先生所说, 这一带布满戎狄部落。而这些戎 狄部落都处在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牧生活转化阶 段, 社会经济比较落后, 他们长期以来就是以富庶的 关中地区为目标, 或掠夺, 或骚扰居住在这里的农业 居 民 。 周 都 被 迫 东 迁 , 就 是 受 到 戎 狄 民 族 的 骚 扰 。 [3] ( P36) 周 平 王 赐 给 秦 歧 西 之 地 的 时 候 , 就 指 出 了 戎 狄 的 猖 狂 :“ 戎 无 道 , 侵 伐 我 丰 歧 之 地 , 秦 能 逐 戎 , 即 有 其 地 。”[4(] P179) 而 西 戎 之 多 , 正 如《史 记·匈 奴 列 传》所 说 :
② 关 于 秦 国 为 何 变 法 成 功 , 而 关 东 六 国 变 法 成 效 不 大 , 前 人 做 过 较 多 的 分 析 , 有 相 当 多 的 研 究 成 果 , 如 郭 沫 若 、任 继 愈 、林 剑 鸣 等 老 一 辈 著 名 学 者 及 后 代 中 青 年 学 者 都 有 大 量 的 论 述 , 其 观 点 大 多 散 见 于 有 关 先 秦 、秦 汉 史 的 有 关论文论著中, 但关于三晋为何产生法学理论家, 但在实践上却成效有限; 而秦没有一个法学理论家, 但在变法 改革实践上却取得辉煌成就之间的原因考察和对比, 似乎还少有专文探讨。
当 时 晋 国 周 围 的 戎 狄 民 族 主 要 有“ 严 允 ”犬 戎 、 白 狄 、赤 狄 、北 戎 和 西 戎 、狐 氏 之 戎 。晋 国 与 戎 狄 民 族 混居 的 这 种 情 况 ,《国 语》《左 传》有 多 处 记 载 。 如《国 语·晋 语 一》载 :“ 骊 姬 曰 : 以 皋 落 狄 之 朝 夕 苛 我 边 鄙 , 使无日以牧田野, 君之仓廪固不实, 又恐削封疆。” 《国 语·晋 语 二》:“景 、霍 以 为 城 , 而 汾 、河 、涑 、浍 以 为 渠, 戎狄之民实环之。”《左 传》昭 公 十 五 年 :“晋 居 深 山, 戎狄之与邻, 而远于王室, 王灵不及, 拜戎不暇。” 《左传》僖公八年:“夏, 狄伐晋, 报采桑之役也。”僖公 十 六 年 :“ 狄 伐 晋 , 取 狐 厨 、受 铎 、涉 汾 , 及 昆 都 , 因 晋 败 也 。 ”等 等 。
秦穆公得由余, 西戎八国服於秦, 故自陇以西有 绵 诸 、绲 戎 、翟 、镕 之 戎 , 岐 、梁 山 、泾 、漆 之 北 有 义 渠 、 大 荔 、乌 氏 、朐 衍 之 戎 。 …… 各 分 散 居 谿 谷 , 自 有 君 长, 往 往 而 聚 者 百 有 馀 戎, 然 莫 能 相 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