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一直是法学界长久争议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两权分离理论可行性、土地使用权意义与特性、土地使用权与传统民法用益物权性质的联系、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等多方面加以研究。
笔者比较了大陆与台湾相关理论学说,认为土地使用权应独自成为一种新创设的物权种类,应建立效力等同于所有权的使用权制度,以利健全地产市场的法律秩序与保护使用权人的权利。
一、土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土地使用权从法律层面释义,是指土地使用者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的权利,即依法取得利用土地的权限。
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按法定程序办理土地使用权的申请、登记、发证等手续后,享有法定的使用权利。
使用人的权利因根据法律或合同规定产生,必须在法律或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该权利。
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权能如下:土地使用权的占有权能。
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继承。
土地使用权的使用权能。
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能。
土地使用权的收益权能。
包括土地上的孳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租金。
土地使用权的处分权能。
使用权的处分权能有别于所有权之处分权能,其范围包括在出让、转让合同有效期限内所为之土地使用权的设定抵押权、设定质权、设定典权、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证券化、土地使用权的信托制度、土地使用权的空间利用。
土地使用权派生于土地所有权,具有物权特性。
土地使用权具有如下的法律特征:1.土地使用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使用权人依法对国有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这种权利内容具有特定性,土地使用可分为一般使用和特定使用。
一般使用是指人们共有的权利,只要没有明文禁止,并且不损害土地使用权人利益,任何人有权使用该土地。
例如,使用公路、道路作为通行之用。
土地除一般使用外,还有因一定目的而使用,例如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必须依法办理法定手续,取得该项权利后才能使用。
故笔者认为,土地使用权可以分为因租赁关系取得,或以借贷合同方式取得;又土地使用权依据法律规定经登记程序取得者,产生对抗第三人之效力,属物权性质的使用权,其内容应当包含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所有人与使用人间的法律关系受物权法调整。
故依其取得权利之态样可知使用权为一种民事权利。
.土地使用权具有物权特性。
物权是指直接支配某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权利,土地使用人依法取得使萌埽碛惺褂盟丛斓睦妫酝恋厥褂萌ū局噬戏衔锶ㄌ匦浴M恋厥褂萌ǖ募壑敌枭瓒ㄔ谒怂腥ㄖ隙迪郑粲诿穹ㄖ兴锶ㄐ灾剩挥质褂萌巳〉酶孟钊艿哪康哪宋逑滞恋氐氖褂谩⑹找婺谌荩宋靡嫖锶ㄐ灾省9屎戏ㄈ〉玫墓型恋卣加小⑹褂谩⑹找嫒埽⑹芊杀;ぃ魏蔚ノ换蚋鋈瞬坏梅涟蚯址福四司哂信潘浴#ㄗⅲ嘿∪嶂鞅啵骸吨泄穹ā罚沙霭嫔?990年11月版,第271页。
).土地使用权人是特定的主体。
依据国有土地的分类分别规定不同使用者,如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主体为国家机关、企业法人、事业单位等经过批准的使用者。
.土地使用权具有衍生性。
所谓土地使用权的衍生性,是指使用权能来自他人所有权的分割。
即指所有权人在不丧失所有,将所有权的一部分权能暂时或长久地让渡与他人。
衍生性又称为从属性,意指土地使用权的发生需要所有权人释出土地使用权的意思,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特定相对人授予土地使用权的单方行为或者契约行为。
例如,土地的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从属性乃表现在使用权人负有一定的义务。
例如,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不得任意改变土地用途的义务。
.土地使用权虽为衍生权利但应具有长期稳定性质。
土地使用人基于一定利益使用土地时应有永续经营的计划,因土地使用权源自土地所有权,要求使用人合理化管理利用国土,法律应设定一个相当长期的、稳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如果使用期不长,使用权不稳定,使用者必然产生投机行为,不利于土地使用的客观要求。
其次,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长期稳定,外商或企业对土地进行长久生产资料或工业设施投资的意愿较高,以利国家经济发展。
土地使用权期限太短容易产生下列缺点:造成土地投资者利润报酬低,影响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和建筑物的市场交易价格;土地使用年限若短于建筑物存在年限,造成建筑物所有人的产权丧失依附,土地所有人无偿取得他人建筑物所有权,有违公平原则;容易抑制用地人的投资积极性,不符合保护建筑物所有权以鼓励建设投资的立法本意。
二、由土地使用权与其他物权的关系分析大陆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然而究竟何为土地使用权?是一种债权或物权?这些问题在过去以国家单一所有权形成的财产法领域中,法学界对“物权”概念避而不谈,1986年《民法通则》第章以“财产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为名,仍未用“物权”一词,造成物权的法律关系无法可依。
如依据传统物权法概念,土地乃是受物权法规范的重要对象之一,《民法通则》第80条规定,“国家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他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从条文内容分析,除提到承认土地所有权外,很难确定“土地使用”是否为一种权利?基于这种法无明文的状况,又其他国家的物权法没有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可为引鉴,大陆《物权法》尚未颁布之前,欲阐明土地使用的权能与相关法律关系时,学者考虑因土地使用权为具有中国大陆特色,为求结合各地实践,应从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分析土地使用权的内涵。
民法学者借鉴与土地有关的立法,如《土地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条例》等部门法加以界定;亦有学者借鉴传统物权法立法原则与物权体系理论阐述土地使用权法律性质;而土地经济学者则以土地管理、利用与地租关系讨论其目的与作用。
学者有论《土地使用权》为地上权、自主物权、特殊的用益物权等观点,笔者将土地使用权与传统物权法中性质相近的地上权观念做一比较法方式的论证。
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法律关系讨论土地使用权法律性质的同时,我们应该明了土地法律关系的内涵,因为土地使用权的法律规范是土地使用关系产生的前提。
所谓土地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具体的、由土地法律规范调整而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土地公有制下,人们在土地法律关系的活动范围比较窄,不可能如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有较大的个人意志自由,不能任意与他人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只能在土地法律规范允许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结成某种土地法律关系,这种个人意志的属性是从属于法律的属性,如土地使用的法律关系受土地公有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后备资源不足等客观状况所制约,这是它不同于一般法律关系之处。
土地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受国家控制的法律特征,土地使用权立法目的应该实现国家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以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达到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的。
从土地法律关系的特征分析,配合现阶段相关的《土地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条例》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规定,应可明确土地使用权为土地法律关系一环,为特殊的土地物权类型,受物权法调整。
从土地使用权与地上权的关系论其法律定位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公民或法人依法对国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地上权概念来自罗马法,公有土地不能出卖,国家和政府将其出租给市民建筑房屋,以获得经济利益。
故地上权指支付地租,利用他人的土地建筑房屋而使用的权利。
两者对于利用他人土地的形式极为相似,有人认为土地使用权就是传统物权法上的地上权;有人认为土地使用权与地上权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能认为土地使用权就是地上权;亦有学者认为土地使用权的范围较地上权广泛,地上权不能涵盖大陆土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
我们试图先分析地上权的内涵,归纳学者之间的意见,再提出结论。
罗马法将地上权视为他物权,地上权有如下几项特征:地上权为使用他人土地的一种用益物权。
因设定地上权,土地所有人所有权即受限制,所以又称定限物权。
地上权,究为使用他人土地为目的的权利?抑为欲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筑物所有权而设的权利?欧洲各国视土地上定着物为土地的构成部分,地上权为“地上物属于土地原则”例外。
认为地上权的性质乃着重在地上定着物所有权,地上权为在他人土地上有附着物所有权而使用他人土地,是一种间接权利。
第231页。
反之,日本民法以其建物与基地乃是个别独立的不动产,建筑物并不是土地之构成部分,不为土地使用权所吸收,建筑物以外的工作物或竹木,若依有权限人之行为使附合于土地上时,亦不为土地使用权所吸收,其所有权仍属该有权限人所有。
)地上权不因工作物或竹木灭失而消灭,且地上权范围不以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等所占用土地为限,亦即周围附属地如房屋的庭院或空地等,如在设定范围内,亦存在地上权。
地上权以有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为目的的权利。
地上权的使用人基于何种目的使用他人土地,各国立法例并不一致。
罗马法在土地私有制下,为保护房屋建筑物所有人权利为目的创设地上权制度,故地上权乃为有建筑物为目的而设定。
地上权人对其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享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地上权人享有的权利包括使用收益权、相邻权、部分处分权,》第439—445页。
)其详细内容分述如下:①使用收益权。
地上权人最重要的权利就是使用土地,使用权的范围由当事人以法律行为设定,使用人必须依其约定在登记的范围内利用之,例如土地使用合同约定地上权人使用权范围及于土地之上下空间,但是当事人可以约定其地上权以地下、地表或空中的一定范围为限的利用。
②相邻权。
相邻权系指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因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123页的定义。
)法律所规定相邻关系旨在调和土地使用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故地上权人应遵守该权利行使。
依据《民法通则》规定相邻关系种类主要有:因土地、山岭、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或所有而产生的相邻关系。
因宅基地使用而产生的相邻关系。
因用水、排水产生的相邻关系。
因排污水产生的相邻关系。
因通风、采光而产生的相邻关系。
因修建筑物发生的相邻关系。
台湾民法第774条至795条规定所有权的相邻关系,适用的对象限于所有人之间、地上权人之间、永佃权人之间、典权人之间以及该物权人与其土地所有人之间。
包括邻地损害防免相邻关系、用水排水的相邻关系、邻地使用的相邻关系、越界建筑的相邻关系。
③权利处分权。
地上权为独立财产权,原则上地上权人能自由处分其权利。
依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地上权人在法定限制内,对于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行使转让、抵押、出租权利。
参考台湾民法第838条规定“地上权人,得将其权利让与他人,但契约另有订定或另有习惯者,不在此限。
”④取得地上物的经济补偿权。
地上权人在土地上建造的建筑物、附着物或其他工作物,其所有权依法应归地上权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