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及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张 波(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徐州 221009)摘要: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现状在法律文化的结构上表现为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与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法律文化建设的重心应放在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的建构上,而在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的建构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下来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与社会主义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相适应的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从多样性的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特征和发展动力来看,与社会主义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相适应的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只能是法治文化,当代中国将生成以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的、以西方的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关键词:法律文化;多样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1)11-0052-06一 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两大结构,他认为,文化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有形的是显型文化,无形的即隐型文化。
〔1〕法律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其自身的内部构造或内容的有机构成。
参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法律文化亦可分为显型结构层面上的法律文化和隐型结构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两大结构。
〔2〕而隐型结构层面上的法律文化又可以分为三个次级层面: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显型结构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也可以分为三个次级层面: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
〔3〕运用这种文化结构的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其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法律文化的隐型结构层面上。
(一)在法律心理层面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占统治地位。
虽然每个社会主体由于职业、身份及教育状况的不同,也由于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分化,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法律心理可能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现今中国仍然承继着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种法律心理,在人们的潜意识和无意识中就会出现远离法、轻视法、不信任法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留下来的人们的“忍”、“适应”、“克己”和“中庸”的心理,是中国法律传统的惯性作用的结果,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我们无法把法律传统同法律心理划等号,但从法律传统所具有某些特征来分析,它与法律心理有着某种内在的天然的联系。
〔43〕因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中国人的普遍的法律心理仍然徘徊在传统法律文化的阴影中而未能完全走出。
(二)在法律意识层面上,法律文化的多样性现状最为明显。
首先,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部分社会主体仍然存在法即是刑的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礼法观念、情大于法和权大于法的观念,法律的工具主义观念,道德教化观念,重调解轻诉讼观念等,这些观念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选择。
其次,自近代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体的法律观念的发展和更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促使部分社会主体形成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法律观念。
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法律权利观念;法律权威至上的法治观念;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法律监督观念;以秩序、自由、正义、民主和效益为目的法的价值观念。
再次,前苏联的法律文化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上的共性而为新中国所移植、引进和吸收。
这种法律文化一方面强化“国家崇拜”的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完全吞食了社会主体的个性自由观念。
其对新中国乃至现今中国的影响仍然存在。
最后,占权威地位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在法律意识层面上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法律权威至上的法治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自由与法律相统一的观念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言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已同时具备或已经形成,现实中,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经常被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观念所取代,依言不依法、依权不依法和形式上的民主实践还在大行其道。
(三)在法律思想层面上,当代中国即承继着传统社会的法律伦理化的“人治”思想又吸吮着西方的法律权威至上和“良法主治”的“法治”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前苏联的“阶级斗争或阶级专政的工具主义”法律思想。
但传入中国的前苏联的法律思想由于具有理论上的悲剧性,〔5〕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正在退缩。
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称为“革命法制思想”和“人民民主法制思想”,其后被称为“社会主义法制思想”,党的十五大之后“法制思想”又发展演变为“法治思想”。
但这种思想的根基并不牢固,仍然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仅如此,法治思想还存在着精英与大众的分离。
在法律文化的显型结构层面上,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明显。
无论在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包括法律组织机构)三个层面中的任何一个层面上,当代中国主要存在着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包括法律组织机构)。
〔6〕由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的时空效力的限制,中国传统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包括法律组织机构),西方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包括法律组织机构)和前苏联的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包括法律组织机构)都不可能在当代中国存在、生效、实施和运转,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存在于法律文化的隐型结构层面上。
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现状在法律文化结构上可理解为显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与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法律文化从内容上或结构上都应当或至少应当是显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与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协调统一。
即有形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与有形结构形态相适应的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协调统一。
在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也应如此,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应该具备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
但事实情况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完善了诸多法律制度,组建了系统化的法律组织机构,建立了完备的法律设施,加快了显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建设,但缺乏与之完全相适应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建设。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固然制定了不少的法律,但人的实际上的价值观念与现行法律是有差距的,而且,情况往往是,制度是现代化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
”〔7〕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中的显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似乎缺少与之协调和相适应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相配套。
所以,中国“法治”目标虽然自上而下选择成功,但是,法治的实践却非常艰难和不理想,这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与其它类型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中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与显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现状。
因此,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显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由于有社会主义显型结构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支持,其主导地位已经形成,基本不可动摇。
因此,法律文化建设的重心应放在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建构上,因为中国当前存在的多样性的法律文化现状及同时并存的几种法律文化的冲突主要集中表现在或存现于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之中,而在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建构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下来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与社会主义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相适应的隐型法律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目前正在实施以制度建构(立法)为中心的法制现代化发展战略,在加大立法步伐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西方国家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的借鉴和移植,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显型结构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之中,这有利于扩大西方法治文化的影响,当然,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法治文化的生成。
二 法律及法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价值,法律虽然是一种中立性的冷冰冰的规则,但它始终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正是法律及法治文化的价值及价值取向迎合和满足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求,从而使社会主体认同、选择和信仰法及法治。
可见,人们对法和法治顶礼膜拜的原因应在于法和法治的价值。
而探讨法及法治文化的价值必然要从西方法和法治文化说起,因为法的价值或法治的价值的源头都在西方,“法治”是西方法的传统精神。
〔8〕法的价值或法治的价值是西方自然法学派一贯的主张和持久的追求,并首先在西方的法治文化中开花结果。
从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9〕正是在“正义”价值目标的引导下西方社会主体形成了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以及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和良法主治的文化,这和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
〔10〕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价值也取向于“正义”,当代中国也正在培育和促使社会大众主体形成普遍的自由、平等、公平、民主和权利至上的观念,正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与西方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法律文化都迥然不同并相互冲突。
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是人治(专制),“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11〕在传统中国,法律就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传统法律文化实质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它一方面与封建专制政体一起造就了人们的胆怯、愚昧、懦弱、奴性人格,另一方面又与礼教结合,法律辅助道德教化,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则行事,追求“和合”境界,培育了人们“忍为尚”、“和为贵”的法律心态,然而,和则忍,退则让,让则屈,屈则从,屈从则是非不分。
〔12〕社会缺乏普遍的正义追求,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法律文化还在消解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在抵制和阻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生成。
其次,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追求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平等观念和平等秩序追求不相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追求使权力绝对化,而这种对权力的绝对崇拜消解了法律的绝对权威观念和法律的平等价值,法律变得毫无权威和价值。
再次,传统法律文化重情轻理,这和现代法律文化也相容,传统中国法律文化遗留下来的宗法伦理中的浓厚的血缘关系溶化了冷冰冰的法律规则,溶化了人类普遍的抽象的公平、正义和理性。
〔13〕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律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处理好这种重情轻理的宗法文化传统,要引导人们重新进行法律价值目标选择,要改变人们对法律的工具性对待,注重挖掘法律的价值,逐步培育人们的法精神和法信仰。
传入中国的前苏联法律文化突出集体主义精神而否定个体自由价值,曾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的不断转变,其影响力越来越小。
三 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不仅是法律文化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化的特殊性的普遍表现,而且也是一种法律文化区别与他种法律文化的特殊性的表现。
就当代中国共存的几种法律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来看,每一种法律文化都存在着个体性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