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 教育思想 自然 无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老子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1、师道观 (1)淡泊名利,“守笃静”。老子主张教育者要恬淡平静,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为私利所惑,不为名利财富所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名誉财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私欲,太多的私欲对修道和身体健康都不利。“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精神修养,“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用永恒无名的道来克服欲望。“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心境和谐,过恬淡淳朴的生活。 (2)虚怀若谷,“含德厚”。老子主张教育者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高傲炫耀。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我表现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赞扬;自夸自擂的人不会有什么成就;自骄自大的人,他的事业不会长久。他还认为为师者要道德高尚,“含德之厚者,比如赤子。”,“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知识是高尚,明明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是病害。“圣人”贵有自知之明。 (3)因材施教,“无弃人”。老子主张根据为学者的心性来进行教育,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无分别心,但百姓有分别心。百姓有什么心,教育者就下什么药,法无定法,因百姓之心而异。老子还主张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要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认为人人可成道,没有什么人不能成道而被遗弃,“天生我材必有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无论求学者是否“善”,是否“信”,无私奉献,平等待人是为师者的最大快乐。 2、自然人性观 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历来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也就是天地万物纷纷纭纭,最后都要恢复到其原本的样子。人的本原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婴儿状态。老子在其书中多次提到了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老子提到婴儿的时候,流露出的都是赞美、歌颂之情。虽然婴儿、赤子是似乎是“弱”的形象,但老子认为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婴儿状态就是人的最佳状态,而人一旦成长了,人性就会变化了,为了物质利益而使自己的德行受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回归到婴儿的时代,而是希望人们在社会化后,在自我丧失后,还要走回来,寻找那份失去的如婴儿一样淳朴的状态,“大成熟若天真”,“复归于婴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人性论是什么?那就是:老子在人性方面是主张性善的,“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是老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老子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质朴的,从“道法自然”的前提出发,人与万物一样,本性也应该是质朴的,就如同保持如婴儿一般的无私无欲无知的心理。这就是老子的自然人性论。老子赋予了教育深远的意义,老子希望教育就是可以让人“复归于朴”,找回质朴的美德,还原淳朴的本性。 3、“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 “不言之教”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老子认为,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要“言”的少,却合乎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效果。老子要教育者以身作则,通过“身教”而非简单“言传”为受教育者树立典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老子要求教育者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二十七章)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的教育效果。 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六十四章),“希言自然”。特别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感悟,让其自我完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崇事物自然发展的趋势,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要过多的干涉受教育者,不要强制灌输和批评教导,已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还要求受教育者要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避免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而教育者要把握自然之道,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唯道是从”,充分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然性,使之“无为”发展。老子的这些思想都是一种超然自由的教育境界,影射出老子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人格平等,更是现在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和师生平等思想的萌芽。 二、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对现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作为人间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怎样抵御物欲横流、淡泊名利、无为而学、加强精神修养是颇值得人反思的。如今,我国的硕士生、博士生、教授、研究生导师数量激增,可是真正的大家、真正有含量的论文、真正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却寥寥无几,这不得不值得人深思。烦躁虚华的外表下,更有一颗颗贪婪的心。有些人为功名利禄所累,不惜一切造假:学历造假、论文造假、实验造假、项目造假,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与清贫,本想流芳百世,功成名扬,却可惜成为学术的奴仆,道德的把柄。 反观一些知名大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袁隆平以及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一心向学,无私奉献,把科研当做乐趣,把学习当做信仰,即使条件艰苦,屡经失败,仍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不受任何的诱惑,不违背自己的意志,无为而学,结果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感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思想,净化监督当今的大学教师队伍势在必然。首先:严格挑选具有真才实学、无私奉献的学术科研队伍,建立具体客观的评价机制和合法独立的评价机构。其次: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学术打假机构,制定严格法律打击学术造假。再次:加强教师的精神素养, 注重自修、自觉、自明,虚心为学,无私为学。 2、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启示:老子主张学习之道在于少言胜于多言,身教胜于言教。以“不言之教”达到“不教之教”可以说是公众对教育的期望。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在成绩总指挥棒的光环下,学生压力过大,学习自觉性低,教师过多干预学生,言教过多,身教太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无任何创造性可言。就像柳宗元所说,“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不言之教”、“不教而教”运用到教学中,其不在于教师一味地说教,满堂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而在于尽可能地发挥受教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受教者的兴趣;充分挖掘受教者潜在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受教者长处,不片面断然判定学生的潜能,民主平等,一视同仁;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受教者自己“言”;在于培养受教育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自觉的能力,让受教者在自然常态中主动地自觉地不断地汲取知识。总之,应该变应试教育为主体性教育,变填鸭式教育为自觉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 3、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在老子思想中,“管理”不是一种对人或物的制约或管束,而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使人或物能顺其本性得到合乎天道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