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
1.1安县概况
1.2规划背景
1.3规划的必要性
1.4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5规划研究层次
1.6技术路线与规划思路
1
安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5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nxian,Sichuan
1.1 安县概况
1.1.1地理区位
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脉中段与成都平原接壤地带。县域
北临江油市、北川县,东接绵阳市区,东南与罗江县、西南与绵竹市、西
北与茂县接壤。安县距四川省会成都110公里,距绵阳科技城市区、绵阳
火车站、绵阳南郊机场仅10余公里,紧靠成(都)绵(阳)广(元)高速、108
国道、绵(阳)渝(重庆)高速等3条高等级公路,成绵高速复线途经安
县并设有双向出入口,成(都)兰(州)铁路穿境而过并在安县设客、货
站。安县地理交通区位优越。
1.1.2经济发展
2011年,安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
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56亿元,同比增长3.8%;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5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93
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28.57:47.89:23.54。安县
经济综合实力在四川省内处于中游水平。根据2010 年四川区域综合竞争
力报告,2010 年,安县在四川省173个县域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于第85
位。
1.1.3行政区划
2011年安县辖18个乡镇(花荄镇、桑枣镇、秀水镇、塔水镇、河清
镇、黄土镇、雎水镇、永河镇、界牌镇、沸水镇、宝林镇、清泉镇、乐兴
镇、晓坝镇、迎新乡、兴仁乡、茶坪乡、高川乡),县政府驻花荄镇。总
人口43.65万人,县域面积1189平方公里。
图1-1 安县地理区位
图1-2 安县县域乡镇分布图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nxian,Sichuan
安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6
1.2 规划背景
1.2.1中国第四级建设
随着成渝城镇群的发展形成支撑中国西部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该区
域日益形成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的“第四级”。成德绵地
区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凭借其较好的资源禀赋及开发条件,进一步成为
发展热点地区。三市通过区域合作、协调功能发展、优化配置资源。绵阳
承担区域中心职能,承载人口与也大规模集聚等重要职能。
1.2.2灾后重建胜利完成
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安县已经从大地震的创伤中恢复蓄
势待发。而安县编制的《安县总体城市规划》(2008-2020年)重点针对灾
后重建,并未充分预料到灾后区域快速发展新形势。后重建时代安县应通
过产业、资源等优势,充分挖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和市场竞争力。
1.2.3绵阳大都市区“一核四带”的构建
单中心摊大饼扩张模式已难以满足绵阳城市发展的空间诉求,绵阳大
都市区提出构建“一核四带”。《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将安县县
城、界牌纳入绵阳都市圈范围,随着金家林片区的功能调整、高新科技园
的用地诉求和城西高铁、九岭机场等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绵
江安北地区区域协同发展优势明显,同时也将更强化安县与绵阳市区之间
的各种联系。
图1-4 成渝“两圈多级、三轴一带、五区”结构
图
图1-5 绵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的产业结构
安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7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nxian,Sichuan
1.3 规划的必要性
安县空间拓展,是解决绵阳用地瓶颈困境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区域一
体化的持续动力。
安县的发展,为绵阳单中心城市走向多中心体系结构,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格局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缩小近郊远地区的区域差异,有助于灾后重
建的人口集聚。
为与绵阳实现区域同城化,成为支撑成德绵发展带区域性中心城市,
实现提升区域中心职能,承载人口与产业转移的提供重要支撑。
绵安北一体化为工业化重点集聚增加动力;一体化有利于资源整合,
率先重点发展,并形成区域协调。
1.4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4.1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本规划,充分发挥总体规划
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安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
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1.4.2规划原则
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安县的山水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出发,彰显
特色、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
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
时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
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
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
《绵阳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绵阳市城乡统筹规划》(2010-2030);
《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2020)》;
《安县县城(花荄)总体规划(2008-2020)》;
《安县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安县“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县域村镇体系
规划》(2008-2010);
《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安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nxian,Sichuan
安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8
1.5 规划研究层次
1.5.1区域研究层次
本规划对成渝经济区及成德绵城镇群进行研究,重点是对“安县、绵
阳市区、北川县、江油市、绵竹市、罗江县”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该层
次主要是对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与产业统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5.2县域层次
包括安县的18个乡镇(花荄镇、桑枣镇、秀水镇、塔水镇、河清镇、
黄土镇、雎水镇、永河镇、界牌镇、沸水镇、宝林镇、清泉镇、乐兴镇、
晓坝镇、迎新乡、兴仁乡、茶坪乡、高川乡),面积约1189平方公里。该
层次主要是对县域城乡统筹及产业布局进行研究。
1.5.3中心城区层次
包括花荄、界牌两镇以及兴仁的部分区域。该层次主要是对城市空间
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及城市特色进行研究。
1.6 技术路线与规划思路
1.6.1技术路线
本规划遵循“基础研究—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支撑体系
规划”的技术路线。重点对七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区域分析与发展定位;
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产业发展研究;城市发展方向与
空间布局研究;生态保护与城市特色研究;综合防灾研究。
1.6.2规划思路与规划重点
(1)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快速提升区域职能
随着成德绵区域合作体系的构建及绵阳科技城的建设,绵阳城市经济
产业结构将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安县位于绵阳半小时交通圈内,应积极对
接绵阳城市,在绵安同城化格局下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疏解绵阳区域功能。
(2)分区引导,科学统筹城乡发展
图1-7 技术路线
图1-6 安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层次
安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9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nxian,Sichuan
根据安县地理特征和资源富集程度,采取“差异化”分区引导,将其
划分为东部密集区、中部发展区、山前发展区和西北山地区,有利于推动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3)科学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增强经济实力
规划中需要加强产业专题研究,分析现状产业的特点,根据未来发展
的目标需求,确定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解决产业发展的限制要素,落实
产业空间布局。
(4)优化布局建设用地,充分发挥土地效能
通过对空间结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方案
比较包含总体思路、方案特点,城区空间布局等。
(5)充分利用景观资源,强化凸显城市特色
规划将对安县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和城市环境特色三方面进行系统研
究,在此基础上作出城市特色形象的总体定位设计,落实城市景观特色的
塑造。
(6)综合研究防灾体系,全面确保城市安全
安县西部处于龙门山前区域,作为“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重点区域,
城市风险较大,未来规划须强化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抗震、洪灾、地
质灾害等)的研究,确保城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