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

龙源期刊网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
作者:王煜坤宋瑞杨军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
摘要: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作为曾经的战斗群体,是活跃在两国社会的特殊阶层,他们的存在对两国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其思想文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来众多学者立足于侠士精神和武士道对两个群体进行了分析,但对于二者的对比在国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生死观是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二者的生死观对比,有利于我们对侠士与武士、中国与日本历史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生死观;侠士精神;武士道
1 概念梳析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侠士精神的价值核心是正义、自由、勇敢等,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人民的血液与灵魂。

而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2造成俠士与武士死亡的原因
2.1战斗
侠士与武士作为战斗群体,战斗即是最初及根本职能。

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专诸将锋利的鱼肠剑藏于鱼肚中,刺杀吴王僚而后死亡。

而日本战斗的样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个人战(一骑打)到集体战的转化,转变时期大概在源平大战时代,为了争头阵、争功名,在合战中的杀人竞赛屡见不鲜。

2.2自尽
除了在争斗中丧命外,自尽也是造成两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

而日本武士深受武士道的价值观影响,认为切腹自尽是展现道义与美德,如一代武家典范楠木正成,兵败后与其弟互刺而死;
平家大势已去,将士纷纷跳海而死。

2.3决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