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外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外科护理常规

新生儿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颅内出血是围生期新生儿常见的脑损伤,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其原因与围生期缺氧及产伤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

缺氧所致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产伤所致颅内出血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新生儿。

常见的颅内出血有脑室周围出血-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等。

(一)病情评估
1.了解患儿有无产伤史。

2.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尖叫、抽搐、前囟饱满、呕吐、双眼凝视等。

(二)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降低颅内压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仔细观察抽搐时间、性质等,及时与医生联系;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绝对静卧,抬高头部,减少噪声,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集中,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以免加重颅内出血。

2.合理用氧
(1)根据缺氧程度选择用氧方式。

(2)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避免氧中毒。

3.维持体温恒定
(1)监测体温。

(2)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3)体温过低者给予保暖。

4.健康教育
(1)耐心讲解病情,减轻家属不良情绪。

(2)有后遗症者,建议康复训练及随访。

二、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

临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和牙关紧闭为特征,故有“脐风”、“七日风”、“锁口风”之称。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高,应加强健康宣教,实行新法接生。

(一)病情评估
1.评估生产史。

2.评估脐部及全身皮肤情况。

3.评估神经系统症状。

(二)护理常规
1.控制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药物运用
1)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及镇静剂。

2)鼻饲注入地西泮时,在推注完药物后用1ml的5%葡萄糖溶液冲管,以保证药物剂量准确进入体内。

地西泮剂量过大主要引起呼吸抑制、四肢肌张力减低、嗜睡、心跳减慢、呼吸困难等。

应严格控制用量,监测不良反应。

(2)建立静脉通路:使用留置针,保证止痉药物进入体内。

(3)病室环境:患儿单独放置,最好专人看护,戴黑布眼罩,剪指甲,避免声光刺激,如病室房间避光、隔音。

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应尽量集中(镇静剂发挥作用时),动作轻柔敏捷,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4)用氧:有缺氧、发绀者间歇用氧,可用头罩或暖箱内给氧,避免鼻导管给氧以及刺激加重痉挛。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专人护理,加强监护;详细记录病情变化,观察抽搐发生的时间、强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以及抽搐时患儿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等。

2.脐部护理
(1)保持脐部清洁干燥,用3%过氧化氢、2%碘酒、75%酒精消毒。

(2)必要时遵医嘱予破伤风抗毒素3000U做脐周封闭,以中和未进入体内的游离毒素。

3.保证营养
(1)早期予静脉营养。

(2)后期痉挛减轻后经鼻饲喂乳,病情好转改用奶头直接喂养,以训练患儿的吸吮力及吞咽能力,哺乳过程中应格外小心,以免发生呛咳。

4.防止继发感染和损伤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防止红臀的发生;对禁食者每日做口腔护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