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36
.
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联合会主席。 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 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 长、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 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 长、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
沈尹默的《三弦》手稿
.
发表在《新青年》第五 卷第四号(1918年8月) 上。
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 境上和音节上看来”, “一首最完全的诗。”
沈尹默
湖畔诗人
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 人。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 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 诗合集《湖畔》,同年5月出版汪静之的个 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诗合集 《春的歌集》。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 情的纯真。 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 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从形式上看,最短两行,最长 的18行,一般是三五行。多抒写个人即时 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冰心的 《繁星》和《春水》集,宗白华的《流云》 集,苏雪林的《村居杂诗》集和何植三的 《农家的草紫》集。
诗化了的五四精神
《女神》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 主理想。在《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等诗篇中,郭沫若凭藉地球、大陆、海洋、 宇宙等宏观物体和诸多意象,激励人们“不断的毁坏,不 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拥抱一个 崭新的世界!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这个狂放 不羁的“自我”与天地并生,他们否定世间一切的传统偶 像,摧毁封建的精神枷锁,以期高张本我,获得彻底解放。 《女神》中还大量描写自然,讴歌自然,赋予自然以无限 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礼赞。( 《梅花树下的 醉歌》 、 《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源自..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居异邦的郭沫若, 受到这 股突起狂飙的猛烈冲击。 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是他新诗创 作的爆发期。《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 亲!》、《天狗》、《炉中煤》等名篇,便是 这时写成的。当时的创作除收入他的第一本诗 集《女神》外,还有许多集外佚文。 1921年6月下旬他与成仿吾、田寿昌、郁达夫、 张资平等人成立创造社,1922年3月15日《创 造季刊》问世。
声音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 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 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 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郭沫若:《创造十
年》,《沫若文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版,第64页。)
.
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五四时代 氛围中,诗人反抗、叛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 诗人对太阳、山河、海洋、生、死、火山、光明、 黑夜等一切具有破坏与创造力量的事物,都无比 祟拜。(《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论是对自然的礼赞,还是对创造精神的颂扬, 都与郭沫若早期世界观的哲学基础——泛神论有 着密切的关系。《女神》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形象 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晨安》、《雪 朝)、《光海》、《夜步十里松原》)
沈尹默:《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 样的太阳, 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 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 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 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 光。 旁边有一 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 弦的人,却不 能隔断那三 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 个穿破衣裳的老 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 响。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一九一七年十月,北京
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
写于1920年9月,初刊于1928年版的《新 诗歌集》,赵元任为此词作了曲。 歌词是刘半农在英国写的,有思念祖国和 念旧之意. 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用比兴手法,写远 离祖国的游子情怀,“她”可以是男的, 女的,代表着一切心爱的他、她、它。
第二节 郭沫若
.
创作道路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一个地主 兼商人的家庭。 郭沫若说:“我之所以倾 向于诗歌和文艺, 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的影响的就是我 的母 亲。”他把幼时暗诵的唐人绝句称作是他 “所受的 诗教的第一课” 1897年春,郭沫若开始受家塾教育,白天 读经,晚上读诗。 1900年庚子事变后,家塾教育 逐渐有所革新, 于四书五经及唐宋诗文外,还讲授新学 课 本和笔算数学。
.
1928年 2月下旬,郭沫若化名吴诚离开上海去日 本。 流亡日本10年间,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思 想方法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 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两周 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 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 《先秦天道 观之进展》等。 1937年芦沟桥战事发生后,7月25日,郭沫若只身 离日潜奔祖国。 “皖南事变”前后,郭沫若写了《棠棣之花》、《屈 原》等6部历史剧。
胡适:《尝试集》
胡适《尝试集》书影
《尝试集》中诗歌的内容
(1)反封建——《礼》、《威权》 (2)反军阀——《你莫忘记》 (3)倡自由——《鸽子》、《老鸦》 (4)尚进取——《上山》 (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
《尝试集》的尝试及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
胡适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 的诗,很像一位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 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 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 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李金发
(1900-1976),广东 梅县人。 除《微雨》外,尚有诗 集《食客与凶年》、 《为幸福而歌》, 这些诗均写于1920一 1923年在法国留学期 间。
李金发
李金发诗歌艺术特征
李金发最富个人性的诗,即表 现特定的精神感受、心态感觉, 抒发无以名状的情绪的诗。 在形式上李金发不追求纯净、 圆润、和谐,钟情于新奇、怪 异和突兀;不甚着意整体形象、 意境,而致意于一个个意象的 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 诗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 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的影 响。
第四章
.
20年代新诗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20年代新诗概述
诗歌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由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 经过“诗体大解放”,白话诗终于完成了摆脱传 统的古乐府式、击壤式、词曲式等古诗词体式束 缚的蝉蜕阶段,进人自由创造的天地。 初期白话诗主要发表于《新青年》、《新潮》、 《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 悟》等报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 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是重要的 白话诗人。
流 云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中,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 星!
诗人宗白华后来也是一位著名 的美学理论家,其《美学散步》 堪称中国现代美学经典。
冯至
(1905-1993)本时期 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有 诗集《昨日之歌》(1927年 出版,上卷收人写于19211926年上半年的抒情诗48 首,下卷收入叙事诗4首)。
.
郭沫若故居
.
.
1910年2月,郭沫若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 学丙班读书。 1913年10月,郭沫若走出夔门, 先是考取 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因不满于学校当局而 不愿 入学。在他大哥资助下,于同年年底 赴日留学。 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 等学校预 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 国大学医科学习。 1916年夏秋之际,郭沫若与日本少女安娜(本 名佐藤富子)恋爱并结合。
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 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 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 、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 大的小脚”。
1920年3月上海亚东 图书馆出版. 1922年10月,他重加增 删,附《去国集》,共存 诗词64首。陆游曾说“尝 试成功自古无”,胡适反 其意而用之,改为“自古 成功在尝试”,其诗集因 此命名为《尝试集》,以 鼓励大家试作新诗。
.
.
.
晚年郭沫若
.
《女神》
《女神》
《女神》中最早的诗大约 写于1916年,一小部分 写于1921年,绝大部分 写于1919年和1920年两 年间。 《女神》初版于1921年8 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印行, 为“创造社丛书”第一种。 初版本在书名下注明为 《剧曲诗歌集》。
《女神》
.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第1辑收《女 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 篇诗剧;第2辑收凤凰涅般之什、泛神论者 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 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全 书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
鲁迅颇称之为“中国最杰 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
冯至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