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20年代的白话新诗

3 20年代的白话新诗

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一)胡适的历史功绩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1.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一颗星儿》2、胡适的新诗实践⏹《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蝴蝶》3、体裁特点(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1)反封建——《礼》、《威权》(2)反军阀——《你莫忘记》(3)倡自由——《鸽子》、《老鸦》(4)尚进取——《上山》(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5、《尝》的文学史意义(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学徒苦》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教我如何不想他》2、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

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是谁把?》3、俞平伯(1900—1990)⏹《冬夜》⏹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4、康白情(1896——1958)⏹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一)小诗创作小诗的特点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2、外来诗歌的影响小诗的代表诗人和诗作1.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侧重于歌吟童心、母爱、自然,借对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歌吟表现作者爱和美的哲学。

⏹纯静、细腻、柔和、含蓄。

2、宗白华《流云》收诗40余首擅长表现诗人的心灵与自然宇宙以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本身的诗(二)湖畔诗群“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情诗,构成创作的主线索。

⏹湖畔派情诗充满生气,清纯天真⏹拓宽了现代新诗的题材范围⏹以对爱情的大胆咏唱和展示爱情的非理性力量体现了较明显的现代性。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第三节、冯至的诗(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2、着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具有“沉思”的调子。

3、诗形朴素4、个性鲜明(1)诗的意象——全都抹着凄清、孤苦的色彩。

(2)诗的情调——充满感伤与苦闷。

(3)诗的节奏——舒缓、幽婉、柔美。

第四节、李金发与象征派诗波特莱尔(1821—1867),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主张把社会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

诗集取名《恶之花》,正说明诗人可以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一)中国象征诗派兴起的原因1、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过渡之中,有些知识青年觉醒了之后无路可走,陷入了感伤、颓废的泥沼中。

2、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等外国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3、针对“五四”新诗创作的“流弊”,一些诗人起而纠偏,并探索理想的中国新诗的艺术与形式。

(二)中国象征诗派的诗歌主张1、主张建立“纯粹诗歌”,认为诗与散文应明确分界。

2、提倡诗要用暗示,反对直接说明⏹认为诗越不明白越好。

(三)象征派的主要诗人1、李金发(1901—1976)诗中既有波特莱尔的恶魔主义精神和“审丑”的美学,又有魏尔伦的感伤与颓废的气质。

“诗怪”(1)意象选择:习惯用“寒夜”、“枯骨”、“残月”、“落叶”、“荒野”等。

(2)抒写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3)表现手法: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等手法,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

2、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

1921年加入创造社。

⏹诗集有《旅心》、《新的旅途》等。

⏹诗作寻求诗人心灵与深邃遥远的世界之间内在的契合与交响。

3、王独清(1898—1940),陕西长安人⏹诗集《圣母像前》有更多的异域情调与病态的情感的渲染。

4、冯乃超(1901—1984),广东南海人⏹主要诗集为《红纱灯》。

以鲜明的色彩感和铿锵的音节取胜(四)象征诗派的诗歌特点1、强调诗歌具象的多义性。

2、比喻的运用多取远譬。

3、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

4、感觉世界过于狭窄,感情上存有一定的颓废倾向,句法过于欧化。

第五节、“新月”诗派的诗作(一)“新月派”崛起的文学背景(二)“新月”诗派的概况1、前期“新月”派前期新月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

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于是,以《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虽然《诗镌》只出了11期便于1926年6月停刊。

但它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新诗坛上形成风气并留下了影响。

《诗镌》时期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

2、后期“新月”派后期新月派: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又由徐志摩、陈梦家创办《诗刊》季刊。

他们在“新月”的旗帜下重新集结了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邵洵美等一批年轻诗人。

1931年底,徐志摩去世后,“新月诗派”的活动浙告结束。

上海时期的活动,一般称之为后期"新月诗派"。

1931年8月,陈梦家将前后期"新月诗派"18位诗人的一些作品编成《新月诗选》(上海新月书店出版) 并附长篇序言。

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新月"诗人的风采。

(三)“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1)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2)着意克制个人情感,努力在诗人自身与客观现实之间拉开距离。

(3)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2、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审美特征,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3、“新月”派倡导新诗格律化的复杂性(1)精炼与集中,具有相对规范形式。

(2)盲目搬用西洋格律诗的音乐规则,忽略了中西语言的本质区别。

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

诗集有《夏天》、《草莽集》(1)塑造“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女性形象,刻意营造古典美。

(2)探索诗的形式美,追求音韵格律与“文字的典则”。

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

一、创作情况及其发展历程(一)四部诗集1《志摩的诗》:1925年2、《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3、《猛虎集》:1931年4、《云游》:1932年(二)发展历程1、花雨时期(1921—1922)(1)热爱祖国的情怀,如《马赛》(2)争取自由,如《笑解烦恼结》抒发了向往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2、成熟时期(1922——1925)(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雪花的快乐》⏹诗人的代表作⏹把雪花喻为爱情,象征着爱情的纯洁无邪,美丽温柔。

雪花富有灵性,诗也富有灵性,给人明丽而又飘逸的感觉。

3、波折时期(1925——1927)徐志摩说:“我的第二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的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

我把诗稿送给一多看,他回信说:‘这比〈志摩的诗〉确乎进步了——一个绝大的进步’”。

4、云游时期(1927—1931)⏹以《猛虎集》和《云游》作为标志⏹如果说,徐的艺术灵感是被爱情激活的话,那么,他那种贯注理想而讲究和谐的审美趣味,便是从剑桥闲适、优雅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

二、诗作的特点1、在内容上题材范围日趋狭窄,感情基调日趋低沉(1)早期⏹是一个有“单纯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热烈地追求着“爱”—“自由”—“美”的三位一体,符合“五四”时代精神。

2、在诗的艺术上日趋圆熟(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胡适:“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周作人:“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可以有,只有诚实却早已找不到,便是爪哇国里恐怕也不会有了罢,志摩却还保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稀有的奇人了”(2)意象新颖、美妙,具有飘逸之美感徐志摩的诗主要摄取大自然中各种运动着的生命现象,作为诗情寄托物,因而风云、日月、山水、草木、花朵,诗人都赋予它以生命和动态之美。

(3)音韵和谐,旋律优美、飘逸。

三、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1、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意象美、音乐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经验。

2、引进、介绍、尝试、创造了许多诗歌样式,丰富了新诗的艺术世界。

3、轻灵、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

四、徐志摩诗歌赏析(一)《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再度来到剑桥大学时心境的记录,作于1928年11月,发表在《新月》一卷十期⏹康桥,现译作剑桥,指剑桥大学,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

⏹先写河畔的垂柳⏹次写河中的水草⏹再写榆荫下的潭水⏹最后写康河泛舟艺术特色1、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由轻淡——浓重⏹由兴致勃勃——悄然沉默。

2、体现了格律诗“三美” 的理论⏹绘画美(词藻的色彩感)⏹音乐美⏹建筑美⏹辞藻华美,音调轻柔,如梦如幻,弥散着淡淡的哀伤。

(二)《沙扬娜拉诗人以日常用语“再见”为题,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一瞬间的感受。

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人生道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一、闻一多创作的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入23年出版的《红烛》集,第三时期的创作多收入诗集《死水》二、闻一多的诗歌特色1、爱国主义是一以贯之的主题。

如《忆菊》、《太阳吟》等。

⏹不同于郭沫若之热爱在烈火中“再生”的祖国,他热爱的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古国。

2、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

⏹改变早期新诗的平淡寡味,把新诗导向现代诗艺规范。

⏹用新奇的比喻描写抽象的思想。

三、诗歌的“三美”1、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2、绘画美——指“词藻”的运用能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色彩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