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及现代价值探析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生死观有其深厚的社会依据和哲学基础。
对生命的关切、对死亡的独到理解、对生死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关注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
本文通过对传统生死观的伦理内蕴进行挖掘,认为传统生死观中所蕴涵的尊重生命、善待死亡、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对现代人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健康和谐的生命观、生活观、人生观都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当代人们的生活世界,由于社会变化迅速,往往还没有明白此时的生活状态,生活就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常常使人无所适从,那些缺失自信的人常觉得自己无能、渺小,犹如蜉蝣寄生、沧海一粟。
每个人皆有自己的个性、好恶、企盼和求索。
但是世间人流如潮,或被磨平棱角、挫伤锐消解雄心,或被单调重复的工作与生活所淹没,被自我的创造物所淹没,被消费浪潮所淹没。
被迫服从潮流、服从环境、服从他人,个人渺小之感自然产生,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人们生活匆忙、工作紧张,无暇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活,也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涌现出强烈的人生虚无感、幻灭感和无助感。
并且物质的极大丰
富刺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去求这求那,这就有了两种可能:或者没有求到,于是顿时感觉活得没有意思;要么自己求的东西得到了,可是,迅即发现得到的这些东西不过尔尔,也填充不了人生的空白。
当然,还有人则根本不知自己要什么,到手的东西又有何意义?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自己干什么是为了什么?一切生活到手及没到手的状态都消失意义,并进一步潜入到生命的层次,使人之生命的价值感也随之消失,这就形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我们知道,人生是由量大部分构成:一为“生”,二为“死”。
现实中的人往往只关注当下现实的生活过程,而忽略了人生的终点——死亡;或者人们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恐惧死亡的心理,从某正抗拒死亡的心理状态中派生出极力忘却死亡的人生观念。
现代社会人生价值缺失问题在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可以找到十分丰富的对治措施。
在中国传统生死观中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过程,具体讲就是传统生死观念各个流派,特备是儒、释、道三家都在人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挺立起更高层次的精神生命,以此引领人生的价值方向,起到防止人的生活物化与意义世界缺失的巨大作用。
在中国传统生死观众人生价值的最终关注从来没有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一事实世界,而是极力阐释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无论是道德人格的挺立,还是精神自由的实现,亦或者是佛性的展露都是在超越人的物质生活之上为人生安置了终极价
值的指向。
把中国传统的生死智慧与现代社会的人生现实状态结合起来,为现代人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点,找到“万世开太平”的价值标尺,无疑是解决现代人生命价值缺失的有力手段。
一、现代人的死亡误区
现代人大都受传统忌讳死的习俗观念的影响,不愿意谈论“死”,不愿意去思考死,更万分害怕死神的降临。
加之以求“利”为生活中心的人生活动充斥着人们全部身心,无暇思索死的问题与忌讳谈“死”的习俗相互发生作用,使当代很多人坦然面对死亡。
这里我们要申明的观点是如果无法正确理解人之死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就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自由与死亡的尊严。
因此,当人们埋首于省钱利益的获取、事业创建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地思索有关死亡问题。
实际上,人们应该意识到,思索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面对死亡,人们才能摆脱世俗功利、个人物欲的局限,摒弃一时一地的恩悲观、离合等世俗的幸福与痛苦,此时人便可立于一个超越生死的至高境界。
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直接面对死、没有真正思索死的人,其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
二、传统生死观的善待死亡意识
中华民族在生与死的绵延更替里,创设出一套独特的死亡观念,我们在解读中国死亡观念的过程中,可以凝聚出巨大的人生动力,从而珍惜生命,提纯生活的质量,以宏阔坦然的心境迎接死神的到来,既幸福顺心的“生”,又适情合意地“死”。
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就劝诫他的弟子,要把握当下,不要把注意力放到
未知的死后世界。
《论语》一书除了在《颜渊》中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之外,几乎看不到他直接论述死亡的记载。
孔子为什么要回避生死问题呢?这或许是因为他一生对“道”的追求过于执着而无暇顾及其他。
他确实把“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说:“君子某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甚至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实际这里透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孔子看来只要获得了至圣的“仁道”,就算是死也不在话下,“道”比死更为重要,体现了孔子敢于直面死亡的莫大勇气。
道家自然的生死观以庄子为代表。
据《庄子》记载,秦失作为老子的好友吊唁老子只是长呼三声便转身而出,令老子的弟子大为不解。
其原因在于秦失认为老子是“真人”,不可能违背自然的本性,忘掉自然的造化。
老子来则应天时而来,去则顺其自然而去。
这样安于天理时势,顺从自然变化,悲哀和欢乐就不能进入心里。
实际上在情感上达到了对死亡所带来的悲痛的超越,也就是在精神上消解了死亡问题。
《庄子至乐》篇中的“鼓盆而歌”的故事说明了对生死的一种自然对待,把死看作自然的回归。
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由于气的凝结变化才有了形体,而由于气的消散,人的生命物质形体回归于死亡,这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样自然,人死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里安然入睡而已。
所以,人绝不可能只埋首于“活”,而更重要的是正视“死”,时刻想到“死”,在感受死亡不断迫近的过程中,便升华出一种超越性看问题和处理人生问题的方式,凝聚出生不息的强大的人动力。
在
道家的关于死亡思想当中,体现出面对死亡的坦然态度,这必将促使人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努力提升生命的质量,既能获得“生”的幸福,亦能获得“死”得安息。
而佛家更是提出一种“死亡轮回”的观点,使人们把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来生的期许。
这样生死本身即成为一体两面的事情,死是为了更好的生,而生的过程则是为了修持自身的精神生命以达到无苦的极乐世界,即脱离肉体之苦的涅槃。
虽然并不能真正解决死亡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时刻,是人类的宿命,每一个人必会在某一时刻面对他人之死和自我之死。
若无健康的对死亡态度,势必会引发人们对死亡的焦虑、恐惧、哀恸等心理情感,这就使得人的生命质量大为降低,人生的幸福也被蒙上一层阴影。
而中国传统生死观告诉我们,人们要在直面现实生命的同时,也要坦然地面对死亡,在心理上不畏惧死、不害怕死,这样才能享有“生”的欢欣和“死”的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活得生命的有机体,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势必会有糟粕掺杂于其中,但我们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否定,否定了中国传统即是否定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根基。
在谈到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时,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当然我们亦不能全面肯定,毕竟在历史的实践过
程中它没能成为现代文明发育的母体,我们应该根据对传统道德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原则,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同时挖掘其有益于当代的价值。
中国传统生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圣贤的生死智慧中必蕴涵着对当代具有启示作用的内容,对其我们应有比较清醒的客观的认识:首先,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比较完备,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分析了特殊条件下生死问题:既有生理、心理的分析,又有道德文化的发挥;既包括了儒家,还包括了道家与佛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他们之间相反、相承相得益彰,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理想信念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也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其次,由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包容了不同学派的思想观念,而不同的派别由于研究基点和方向不同,往往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因此,,各家的生死观都存在着某种局限性。
例如,儒家生死观中道德主义的色彩过于浓重,侧重于阐发生的意义而较少关注死的价值;而道家的生死观往往又摆脱不掉相对主义的阴影,且较少关心生的价值而太多关注死的意义;佛家往往会否定现实世界,对实际世俗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所以,我们队传统生死观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同时在借鉴传统生死观的生死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吸取先进的西方文化。
只要这样中华民族的发展才会与世界同步,中华文化才
会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