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3考试复习
3.元明清花鸟画成就:花鸟画可以分为纯粹的花鸟画家和画竹、梅的画家。元代纯粹花鸟画家有钱选,他早年的风格较浓艳,晚年较清淡。花木翎毛师法赵昌、徐崇嗣,运用没骨法。代表作品有《白莲花图》、《梨花图》、《秋江待渡图》、《山居图》。元代画竹的有赵孟頫、高克恭、李衎、柯九思等。高克恭的代表作品有《墨竹坡石图》、《春山欲雨图》等。李衎擅长画竹,著有《息斋竹谱》。代表作有《竹石图》、《四清图》。柯九思画竹,师法文同、李衎,代表作有《双竹图》。元代画梅的有王冕,擅长塑造繁花满枝的梅花形象,用胭脂画没骨梅花,借梅抒发其志趣,著有《梅谱》。明朝花鸟分为宫廷花鸟画家和文人花鸟画家两类。宫廷花鸟画家有边鸾、孙隆、林良等。孙隆善设色没骨花鸟,代表作品有《芙蓉游鹅图》、《花鸟草虫图册》等。林良的水墨写意花鸟,分为粗笔和细笔,代表作品有《《灌木集禽图》、《画鹰图》、《孔雀图》等。文人花鸟画家有明中期的沈周,代表作品有《仿米雨意图》、《吴中山水图》等,对陈淳、徐渭都产生了影响。清朝初期花鸟画家有正统派的恽寿平,非正统的有八大山人。恽寿平的花鸟以宋法运元格,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雅丽,于绚烂中求天真,运用没骨画法。著有《南田画跋》,代表作品有《石榴图》、《松竹图》等。八大山人著有《写生册》、《古梅图》等。清朝中期有扬州八怪,在宫廷中有善西洋画的郎士宁。
简答题:
1.董其昌书画理论:明代董其昌将笔墨的精妙与趣味作为画面的中心、核心,主张在学习古代大师的笔墨和图式的基础上,进行图像的重组,借用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来抒发文人的性情。提出“境奇不如笔墨精妙”,认为讲究造境的话,山水不如绘画;纯粹的审美的话,绘画不如山水。提出了南北分宗,且将笔墨作为划分南北宗的标准。他提倡师法古人、自然,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但同时也提出“学古而变”,认为学习古法时也要有所改进。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要多读书。还提出“以草隶奇字之法入画”、“画法关通书法律”,将书法运用于画中,并且在以书法入画的同时运用皴法,认为“画家皴法如禅家纲宗”,例如《雨淋墙头皴山水图》,学习了董源的树型,倪瓒的“一河两岸”式构图,范宽的山头形状,平台学习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用墨黑白分明;再如《婉娈草堂图》,学习了明代文伯仁《松风高士图》,做出了向形式化趣味的转变。
论述题:
1.赵孟頫绘画理论及其成就:赵孟頫,字子昂,处于南宋末年到元朝前期,对元代画风的开启起着关键作用。他的宋朝宗室与入元为官,又牵扯出人品与画品的争议。擅长青绿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畜兽、竹石等。技法上擅长写意、工笔。受到元人、宋人、唐人的艺术影响。他的绘画理论有:(1)古意说:主张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集成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形似和纤巧,反对南宋纤细柔弱。代表作品有《鹊华秋色图》,重视作品的本身,强调近景与中景的表现,讲究画面的平衡关系,结构、构图上讲究古意。采用了披麻皴,才用了分段处理以及封闭的处理方式,出现了杂木。如《二羊图》、《红衣罗汉图》。(2)“以书入画”: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进绘画之中,加强其艺术表现力。如《秀石疏林图》中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㨨,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二羊图》、《鹊华秋色图》中也将书法运用了进去。赵孟頫的绘画特点有:①红衣罗汉;②石头的画法带有古意;③柳树与唐代《洛马图》的柳树、夹叶、树洞树结有关。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江村渔乐图》、《茅亭松籁图》、《吴兴清远图》、《水村图》等。
4.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熟于明成化时期。成化斗彩主要为宫廷赏玩品,烧造数量有限,明后期已相当名贵,其胎质细腻,釉质精良,雅丽和谐。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有的多达六种以上,用色纯正鲜明,多为小型器物。清雍正、乾隆朝在工整精细上有显著提高。
5.雕漆:在元朝成熟,在明清也有。是在漆器胎骨上涂数十层或上百层,待稍干,在上面雕刻出各种装饰花纹,雕漆只用红色的成为剔红,只用黄色的成为剔黄,只用黑色的成为剔黑,若用多种色漆成为剔彩,用红色、黑色相间称为剔犀。嘉兴府的张成、杨茂是元代著名的雕漆工艺家。
2.四僧:指清朝初期与四王、恽寿平有别的个性派,四僧分别是八大山人、石涛、弘仁、髡残。八大山人俗名朱耷,号雪个、驴屋、八大山人,其画“因心造境”,他将南北宗相融合,不分南北自成一家,提出“妙在精微”、“画法兼之书法”代表作品有《写生册》、《孔雀牡丹图》、《古梅图》、《杨柳浴禽图》等。石涛原名朱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清湘道人、大涤子。不宗一家,构思新颖,变化万千,抒性灵。其绘画渊源大体是陈洪绶、沈周、元四家。代表作有《种松图》、《苦瓜妙谛图》,有写生记游的传统,带有较强的写生性,代表作还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云山图》。弘仁原名江韬,字六奇,明亡后出家,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山水曾师从同代画家孙无修、萧云从,并取法宋元,尤其深受倪瓒的影响,亦注重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他的作品大量地以黄山、齐云山和武夷山为母题,将山水实境升华为超脱了现世的“世外山”之感,隐晦地传达出画家的遗民意识。他的山水笔墨简洁洗练,善用折带皴、干笔渴墨,意境静穆幽寂,空灵松秀,丘壑平整奇绝,林木富于真实感。代表作有《幽亭秀木图》、《松壑清泉图》、《西岩松雪图》。髡残俗姓刘,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谷,是一位遗民意识十分强烈的画僧。其山水受董其昌影响,取法元四家,尤得力于王蒙、黄公望,以强烈的主观情感抒写胸中山川,与弘仁荒僻宁静的山水意境相比,髡残的作品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山水布景繁密,山重水复,层次深远,奥境奇辟,笔墨苍率厚重,善用秃笔渴墨,,以浓点短线及致密而松动的用笔表现郁茂森秀、苍茫壮阔的气象。风格雄奇磊落,朴茂粗象。提出“画者吾之天游”、“和尚不是懒汉”,代表作有《苍翠凌天图》、《山水图》、《层岩叠壑图》。
6:扬州八怪:指明朝中期活跃于扬州的画家群体。分为三类:①丢官后到扬州卖画的文人,如郑燮、李鱓、李方膺。②布衣文人画家:金农、高翔、汪士慎。③有文化修养的职业画家:黄慎、罗聘、华喦。他们提倡“领异标新”,在审美观念上领异,对取材范围和立意角度的开拓,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雅中带俗”,具有现实性、世俗性,背离封建传统的个性,代表作品有郑燮《兰竹石图》、罗聘《一本万利图》、高翔《利市图》、李鱓《事事如意图》等。在风格形式上标新,对艺术语言及材料媒介的发展,①改变正统派主要以“帖学”行、楷书入画,分别辅以狂草和金石碑板中的篆、隶书入画,出现了狂怒恣纵、奇拙质朴的两种风格;②诗书画印的结合;③改变正统派山水花鸟画空间形象的的平扁呆板,适当加强了远近空间或物象体量感的表现;④以扩大用水量的方法发展了墨法,或更自觉地发挥鲜艳色彩和色量混合的视觉效果。代表作品有黄慎《漱石捧砚图》以行书入画、《浅设色人物》以狂草入画,李鱓《蕉梅图》以入画。
3.南陈北崔:指变形主义的人物画家崔子忠、陈洪绶,主张变形、夸张。崔子忠的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他擅长白描人物,颇具新意。代表作有《白描佛像图》、《问道图》、《渔家图》等。陈洪绶的人物容貌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出神入化,设色水石并用,以艳神衬雅,尤擅“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图》、《戏婴图》等。
2.吴门画派:是活跃在明朝中期的画派,主要画家是沈周、文征明、陈淳。沈周的山水学习元人、五代、北宋,很少受到南宋院体绘画的影响。前期为“细沈”,精工缜密。40岁后为“粗沈”,渐趋粗放,气魄雄逸浑厚。“细沈”的代表作品有《庐山高图》,采用了牛毛皴,构图比较繁密,类似王蒙的画法,还有《崇山修竹图》,也采用了牛毛皴。“粗沈”的代表作品有《沧州趣图》,线条沉稳活泼,将披麻皴作了书法处理。还有《西山纪游图》、《夜坐图》。除此之外还有文人写意花鸟画画白菜,工笔花鸟画《辛夷墨菜图卷》。在南宋时期就有写意花鸟,明朝有林良、孙隆、吕纪。他对陈淳、徐渭都产生了影响。将文人情思画出来,抒发了性情。文征明与沈周同乡,学习沈周。他的山水以细笔为主,于繁密中见文秀,追求平面空间,笔墨于干枯中见秀润,熟练中显生涩,丘壑树木略有变形,最大贡献在于山水。“粗文”的代表作品有《古木寒泉图》、《枯木流篁图》、《湘君湘夫人图》。“细文”的代表作品有《雨余春树图》、《溪桥策杖图》、《真赏斋图》。他从北京回乡后画面中出现繁密构图,出现了变形且多出现瀑布,与当时的嘉靖新政有关。陈淳是文征明门下,他的山水取法米友仁与高克恭的米氏山水。写意花鸟师法沈周和文征明,但造型精当,严于建=剪裁,笔墨多放逸,尚不恣纵。代表作品有《四季花卉图》、《杂花图》、《梅花水仙图》等。
4.元代陶瓷工艺:继承了两宋时期的特点,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单个窑场变为窑系,扩大了生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元代的主要窑场有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钧窑有天蓝釉、月白釉、蓝釉红斑等。磁州窑以烧造白釉黑花器为主,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霍窑的瓷器特点是胎土细腻、釉色洁白,制作极为规整,质脆。龙泉窑有外销瓷,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元代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取得了新成就,如青花、釉里红、颜色釉等,为明清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成仙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下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颜色釉有枢府(卵白)釉、铜红釉和钴蓝釉。枢府釉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铜红釉是将一定量的含铜物质作为着色剂掺入釉中,器型少、产量低。蓝釉是以钴料为着色剂掺入釉料,装饰特征为蓝釉金彩,蓝釉白花。
5.浙派:是活跃在明朝前中期的地方职业画派,它的形成与宫廷趣味、贵族趣味有关,受到了他们的支持,浙派的衰落受到了科举考试文人的影响。代表人物有戴进、吴伟。戴进字文进,他的山水取法马远、夏圭,上溯北宋李成、郭熙,元人“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跋劲锐一体”。其山水画比南宋人措景丰富,较元人有更多的生活感受,剪裁精当,境象恢弘。“浙派”追随者如李在、夏芷、米端等人。早年画迹有《归田祝寿图》、《达摩祖师像》,中年画迹有《归舟图》、《金台送别图》,晚年有《春山积翠图》、《春游晚归图》,运用“S”形构图,善于表达人物故事情节,虚实结合,学习了关仝的《关山行旅图》,用色深,石头较为硬朗。吴伟属江夏派,师法马远、夏圭、戴进,但笔法更加放逸,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更加简括整体,细笔与粗笔相结合。代表作品有《武陵春图》、《醉酒图》、《长江万里图》等。他的追随者有张路、蒋嵩等。张路的代表作有《渔夫图》,蒋嵩代表作 有《渔舟读书图》。戴进和吴伟同为浙派,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注重近景与中景的表现,喜欢在作品中表现故事情节。区别是戴进早年受南宋影响,晚年吸收元人宋人风格,在55岁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吴伟在山水画上学习了南宋,在人物画上学习了李公麟的白描,后来粗笔又受到了梁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