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2015复习资料1.前言·art和电影、戏剧、舞蹈等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ART:雕塑、建筑、绘画、工艺ARTS:文学、舞蹈、戏剧、音乐、艺术(art)、设计Fine Art(美术):中国话、版画、油画、雕塑文艺\文学\艺术:文学、美术、音乐、表演、舞蹈、民间艺术、设计“艺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Gombrich说学艺术是的人有三类:批评家(在乎思想,无关真假)、鉴定家(鉴定真假)、学院派艺术史学家学科精神:1.物理学精神状态(求唯一的真理,对或错)、社会学精神状态(比如股票,没有绝对涨落,变动的)、艺术学精神状态(人文学科、哲学、艺术批评就在这个行列)批评家的过度阐释:文艺评论没有对错,但是有好坏。
当一个人引领着人们去理解本不能理解的,就是好的批评;但是若一个批评家自己还迷迷糊糊,让读者依然如坠云雾之中,就是坏的。
Fine Art:美术,顾名思义就是美的艺术,是赏心悦目的。
比如《蓬华杜夫人》,唯美、华丽。
徐悲鸿:1919年赴法国求学,抱西方古典写实主义之大腿,一直不肯反思自己浅薄的艺术观。
伊斯兰文化中(希伯来),神不能有像。
基督教文化中,神可以有像,但是没有肉身。
2.青铜时代罗丹的雕像《青铜时代》(the age of bronze)表明人类在青铜时代是从混沌中刚刚苏醒过来,文明由此开始,很有力量感。
青铜时代最早开启于公元前4000年,发现于今伊拉克,古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在土耳其和西方等地,青铜器多被用为武器,农具;在早期中国,主要作祭祀品和兵器。
中国的礼器是中国独有的特色,礼器就是容器。
我们依靠青铜器发展出来一套礼仪传统。
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基本发生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伊朗、美索不达米亚、欧洲在公元前4000—3000年使用青铜器;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2000年有了青铜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在公元前1000——公元初年使用;美洲在公元11世纪左右才出现制铜中心;中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掌握青铜冶炼。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
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汉代以前的文章中所称的“金”往往指的就是青铜,“吉金”则是精纯而美好的青铜。
当时的铜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安徽等地。
戈鼎商晚期上海博物馆大禾方鼎商晚期湖南省博物馆父庚鼎商晚期南京博物院簋是四方底,上圆鼎用来煮肉,鬲是粥器,爵是酒器,彝是礼器或者仓,尊是礼器青铜器在西方的用处:1.武器,战略物资,青铜剑、盾牌、矛;2.农具,生产用具,锄头和镰刀;而西方很多做雕塑,这并不完全是出于艺术考虑,而是把青铜看成钱财,铸成雕像来供在神庙。
打仗的时候再把青铜雕像画了变成武器。
在早期中国,青铜器主要就是礼器。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与打仗。
在春秋以前,作武器和酒器等容具。
四羊方尊:四羊青铜方尊,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的一件。
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四羊方尊为什么有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尊(礼器,祭祀用也可以装酒)器中最大的,非常重。
二是发现的比较早。
三是羊和祥字是通假字,所以羊尊,既是送给别人自己的尊敬,二是送人吉祥。
尊敬,就是由四羊方尊来的,用尊来敬神。
现在是中国旅游局的标志,马踏飞鸟卣[yǒu]匜[y í]铙钟铃 夏 编铙 商 钟 西周 铙 春秋秦陵旁边有一个水禽坑,里面有鹤什么的。
这只鸟,非常写实。
彝族的名称是由蛮夷的夷来的,但毛主席给改成了现在的,因为有吃有穿,还挺好。
古时彝是各种礼器的统称。
莲鹤方壶(春秋):到了春秋,国之重器就没那么严肃了,此时的青铜器变的华丽、轻巧,如莲鹤方壶。
一方面是好看,一方面是这一批出土文物质量都非常高,就选了这一件作为代表。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主要是酒器。
皿天全方罍(商):在争议之中名气越来越大。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
“皿天全方罍”是商代晚期盛酒器,该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
罍盖呈庑殿顶形,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
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
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
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
罍是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绝迹于战国时期。
其形制分为方体和圆体两种。
在商周至两汉,罍的形式、工艺逐渐由繁变简。
方体青铜罍作为早期繁复奢华的形制,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器物造型上的高超设计,也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青铜铸造的发达程度。
毛公鼎:铭文为大篆,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曾侯乙尊盘:一个尊落在一个盘上,就叫尊盘。
尊口十分精细,怀疑是用失蜡法做的,不过后来被推翻,现在公认是工人分模铸再焊,因为有焊点。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
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古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采用陶范法铸造的,即使接合再严密也会有缝隙,所以此类器物的耳、足、腹下部等隐蔽之处多有铸痕、铸疣,以失蜡法仿铸之器无铸痕却有砂眼。
竖穴木侼:曾侯乙(战国时期曾国国君乙)的墓。
先秦时代,对礼器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为核心内容。
天子用鼎数最多,为九鼎,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层递减。
曾侯乙墓中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明显僭越了诸侯能享有的鼎数,已近于天子之制。
这表明在曾侯乙生活的时代,自商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
鉴缶:鉴就是装水的大缸,当镜子用。
缶就是瓦罐。
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
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
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列鼎礼崩乐坏,世界没有秩序了。
僭越。
我们依托青铜器,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华礼仪之说。
礼仪中的“禮”字,左边一个士,右边的“豆”明显就是敬神的器具。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崇拜凤和鹿多过龙,而北方崇拜龙。
楚国崇拜红黑两色。
曾侯乙墓的编钟,现在都可以演奏。
也是上可通神下可安邦定国的意味。
曾侯乙编钟共65 枚。
曾侯乙墓内的画着二十八宿和青龙、白虎的漆箱盖。
中国产的玻璃是锌钡玻璃,但是当时楚国出现的玻璃对不上号,经调查是埃及产的玻璃了。
“石渠”一名,典出《汉书》。
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殿北。
乾隆皇帝便以“石渠”为内府书画著录命名。
据故宫专家介绍,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
东晋王珣的《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当年就被乾隆帝集齐了,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同时把贮藏这三件书法瑰宝的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
史墙盘(西周):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
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
利簋(西周):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
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其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
可以用来推断牧野之战的时间。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殷墟):重达875公斤。
庄重,威严。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
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
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
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
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
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中国意义最大的发明:文字和犁法(种地农业用的),不是四大发明。
杨陵的最高等级的躶体俑长得都差不多,四肢不能动,穿的都是丝质的衣服;因为丝质的衣服可以让刺进身体的箭头比较轻易的带出来。
文字的来源:一说是当时部族的族徽从象形到抽象再到文字的演变过程,一说中国人对于文字的迷恋,与罗马人对于像(头像)的迷恋相当。
对青铜器图形文字的研究肇始于宋代,同时宋代也是金石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到19世纪,至少已有八九十中宋代学者的著述视传。
所幸尚有29部著作得以流传。
其中7部是研究青铜器或金文的:《考古錄》、《博古图錄》、《续考古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啸堂集古录》、《钟鼎款识》、《绍兴内府古器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中原剑的发展:最初只有30cm长,后来到了春秋战国已经有了50-60cm,战国晚期普遍长于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