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
图2-7 测量抽水下降漏斗影响半径的方法 s1水平面(地面);s2-垂直面;R-影响半径;1-抽水前自 然电位曲线;2-抽水过程自然电位曲线;3-自然电位“8”字形 异常图;4-区域地下水流向;5-抽水下降漏斗
2.1.3.3确定漏水地点、水力联系 及地下水活动情况
图2-8 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图2-9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 一、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 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颗粒 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 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大多数 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 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集中了较 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 在下游方向集中了较多的正离 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 电场称为过滤电场。山地电场 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过滤电场的场强与渗透压力 的大小以及岩石、溶液的性质 有关。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 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
图2-1 氧化还原电场
• 2.1.1.2过滤电场 •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流动或渗透时,由于岩石 颗粒表面对地下水中的正负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且 大多数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在地下水的上游方 向集中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低电位。而在下游方向集中 了较多的正离子,形成高电位,由此形成的电场称为过滤 电场。山地电场是过滤电场的一种表现形式。 • 利用下式可对过滤电场电位差作出近似估算: • ΔU=0.77·ρ水·ΔP
• 充电法图示
• 充电法的应用条件 是:
• (1)探测对象的电阻 率ρ1 应远小于围岩 的电阻率ρ2,围岩 的岩性要比较单一, 地表介质电性较均 匀、稳定,地形起 伏不大; • (2)埋于地下的充电 体必须有露头。
图2-15 理想导电球体充电场的电位、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a) 电位平面剖面图;(b)电位梯度平面剖面图
2.1.3.5 石墨化、黄铁矿化 地层填图 图2-13为我国某铅锌矿区 应用自然电场法进行石墨 化地层填图的例子。在该 区震旦系砂岩与石墨化板 岩互层的地层上,得到强 度高达-900mv的自然电位 异常。异常走向近南北方 向,与地层走向一致;异 常带内的高负值中心是由 该处石墨化程度较高所引 起;平面图上等值线密集。 利用这些特征,可将其与 矿异常区分开来。
2.2.3 充电法的应用
• • • • 1、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2、追索地下暗河 3、了解良导金属矿矿体分布范围和产状 4、了解良导金属矿矿体在地下连接关系
2.2.3.1 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2.2.3.2 追索地下暗河
图2-21 充电法探查岩溶暗河成果图 1-充电法电位梯度异常曲线;2-溶洞;3-推断地下暗河;4-铁水管
图2-10 (a)山东某地河床,地下水补给河水(b)安徽某地河床,河水补给地下水
图 2-11 河南荥阳地区潜水流向图 1-铁道;2-村庄;3-电位差极形图;4-等水位线
2.1.3.4寻找金属矿床
图 2-12 青海某地铜钴矿床自然电位综合剖面图 1-超基性岩;2-浮土;3-矿体;4-氧化体;5-平巷 该铜矿发现12个自然电位异常。通过钻探验证, 其中8个是矿异常。
2.1.3.1 测定浅层地下 水的流向 “8”字形长轴 所指示的方向 为地下水流的 轴向。
水流方向上为 高电位,背水 流方向为低电 位。
图2-6 自然电场“8”字形观测法 1-电位计;2-地下水流方向
2.1.3.2 测定抽水 试验中下 降漏斗的 影响半径
下降漏斗 范围内“8” 字形的长轴 方向均指向 钻孔;在影 响半径以外, “8”字形长 轴方向仍和 抽水前地下 水区域流向 一致。
图2-16 椭球体充电电场的等值线 1-充电椭球体截面;2-电位等值线;3-观测剖面
图2-17 在不同观 测剖面上椭球体 1-充电椭球体截 面;2-电位等值 线;3-观测剖面 的电位(U)和 电位梯度(Δ U /Δ x )剖面曲线
图 2-18 不等位导体上的充电法模型实验结果 板状模型尺寸:30×10×2cm ,水平放置,与围岩(水)的电阻率比值约 为1:15,模型中心深h=3cm;A-充电点位置; 电位曲线单位:mV/mA;电位梯度曲线单位:mv/(mA.cm)
1-震旦系砂岩与石墨化板岩互层; 2-自然电场等电位线
2.2 充电法
• 充电法原理:在稳定电流场中良导体接近 于等位体,在导体周围附近区域,电流场 等位面的形状接近于导体的形状。因此利 用天然的或人工揭露的良导体露头、地下 水出露点,直接接上供电电极A(一般接正 极),而将另一供电电极C置于“无穷远” 处。这样,整个导体就近似于一个等位体。 用两个测量电极MN观测充电电场在地面的 分布规律,可以推测良导体的规模和延伸 情况等,这就是充电法。
2.2.2 充电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 • • • (1)电位法 (2)电位梯度法 (3)追索等位线法 充电点的布置: 将电 源正极与导体露头紧密 接触(采用刷状或丝状 铜电极)。 • 负极的布置:应垂直导 体走向布置,长度应为 测区对角线长度的2~ 10倍,原则是使负极在 测点产生的电位差相对 正极而言可忽略不计。 • 右图是电位梯度法的工 作布置图
2.自然电场法、充电法
• 2.1自然电场法 • 2.2 充电法
2.1 自然电场法
• 地下存在着天然电磁场,在地面上任意 两点都能观测到天然电场所形成的电位差。 天然电场既有交变电场,也有稳定电场。 • 天然交变电场与太阳风、电离层的扰动 以及雷雨放电有关,称为大地电磁场。 • 天然稳定电场与电子导电矿体的电化 学作用,地下水中电离子的扩散或过滤作 用有关,一般称为自然电场。
1、何谓自然电场?自然电场有哪几种成因? 2、自然电场法有哪几种野外观测方法? 3、自然电场法可以解决哪些地质问题? 4、试绘出下列三种地电断面上的自然电场电位剖面曲线: (1)金属硫化物矿体; (2)水库漏水点; (3)河水补给地下水。 5、何谓充电法?应用充电法可以解决哪些地质问题?应用充电法 需要什么条件? 6、何谓理想导体?理想导体的充电电场有什么特点?非理想导体 的充电电场与理想导体的充电电场有什么差异? 7、充电法有哪几种野外观测方法? 8、如何用充电法判断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9、如何用充电法判断良导矿体的分布范围及其产状? 10、如何用充电法判断两个邻近钻孔揭露的良导矿体是否相连?
2.1.2 自然电场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 自然电场法所用仪器设备与电阻率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不需要 电源和供电电极,且测量电极不用铜棒,而需要用不极化电极。观 测方法分电位法和梯度法二种,但是电位观测法用得更普遍,仅在 工业游散电流干扰严重时,才采用梯度观测。
2.1.3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
• • • • • 1、测定浅层地下水的流向及水力联系 2、测定抽水试验中下降漏斗的影响半径 3、确定漏水地点及水力联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寻找金属矿床 5、石墨化、黄铁矿化地层地质填图
测量电极的布置
• (1)、电位法:将电极N固定于测区边缘,作为零电位。M 极沿测线上的测点逐点移动,观测M相对于N的电位差, 即为M点的电位。为消除电流变化的影响,观测结果以 ΔUmn/I(毫伏/毫安)表示。 • (2)、电位梯度法:M N距离保持不变(等于点距),沿测 线同时移动,观测M N之间的电位差,观测结果以ΔUmn /I.MN(毫伏/毫安.米)表示。 • (3)、追索等位线法:M N之间的导线长10~20米,固定N 极移动M极,使ΔUmn=0,然后将N极移到M极的位置,M 极再往前继续寻找,直至完成一条封闭的等位线。距离充 电点由近及远,逐条进行等位线的追索。此法工作效率低, 只在追索地下水流速流向时应用。
2.1.1 自然电场的成因
2.1.1.1氧化还原作用形成的自然电场
• 如图所示。金属(电子导体)导体上 部位于氧化带中,下部在还原环境中, 金属导体上部发生氧化作用,导体失 去电子而带正电,围岩则获得电子而 带负电。在金属导体下部,由于所处 的还原环境使得导体的电化学反应同 上部相反,即导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围岩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在导体与围 岩之间,其上部与下部就形成了符号 相反的电位跳跃。这样,在导体上下 部形成电位差,产生电流。 地表围岩中电流方向从四周流向导体, 在导体上方的地面进行电位测量,将 获得负电位异常。 与金属矿床有关的氧化还原电场, 通常在地面上能引起几十至几百毫伏 的电位异常。石墨化岩层、黄铁矿化 岩层也会产生相当强的自电异常,必 须结合地质及其它物探方法才能加以 区别。
图2-2 吸附作用形成过滤电场
图2-3 山地电场
1-固定电极;2-流动电极3-电位计;4-流动电极移动方向; 5-地下水流动方向;6-潜水面;7-自然电位曲线(负异常)
2.1.1.3 扩散电场
• 溶质由浓度大的溶液向浓度小的溶液扩散以达到 浓度平衡,正负离子将随着溶质移动,但其运动 速度不同,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分别 含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成电动势,这种 电场称为扩散电场。 • 在自然条件下,岩层中扩散电场与过滤电场同 时发生,即在不同浓度溶液扩散作用发生的同时, 岩石颗粒对离子也产生吸附作用。 • 扩散电场强度较小,一般只有10~20mv左右。利 用扩散电场可以圈定浅部工业排放物的污染范围。
2.2.3.3 在良导金属矿勘探方面的应用
青海某铜钴矿床用充电法了解良导金属矿矿体分布范围和产状
图 2-22 Ⅰ号矿体A1点充电等电位线平面图 1-等电位线;2-矿体露头;3-Ⅲ号平巷;4-充电点A1;5-纵剖面AA’位置
图 2-23 Ⅰ号矿体A1点充电电位梯度剖面平面图 1-电位梯度曲线;2-推断的充电矿体范围;3-推断的非充电低阻带
图2.-24 AA’剖面电位和电位梯度曲线 1-电位曲线;2-电位梯度曲线;3-第四系坡积物;4-超基性岩; 5-矿体及编号;6-钻孔;7-推断断层
应用充电法判断相邻 两露头矿体是否相连
其中a是地质人员根据钻 孔资料编制的,该图与充 电法结果有很大矛盾。图 上1、2号电位梯度曲线分 别是在ZK11(1)和ZK58 孔充电得到的。两曲线形 态基本一致,故应推断两 处矿体是相连的,同属Ⅱ 号矿体。同时ZK11(2) 和V号矿体另一孔中充电 所得的曲线3、4的形态也 相近,但与曲线1、2大不 相同,可见是另一矿体的 反映。根据上述结果编绘 了地质剖面b,加密钻孔 ZK59表明根据充电法提供 矿体连接关系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