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电场法
离子浓度梯度,反过来又阻碍离子运动,当断电后
浓度的扩散电位形成二次场,直到恢复原来状态。
我们观测的就是二次场△V2 。
图1-7.6 薄膜极化原理
图1-7.7 双电层结构示意图
3.其它假说:施伦伯特的岩石电容说;柯马洛夫和
雷斯提出的固陡界面处的电化学过程产生二次生场,
以及电渗说,扩散层说。
总之,激电法是利用电子导体的激化寻找金属床,
地下介质中的分布规律为基础的一种构造探测方法,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发展。与直流电法相比,
优点:生产效率高,分辨率强,具有勘探高阻屏蔽
层以下地层的能力,在干燥沙漠区,冻土区,坚硬
岩石露头区等不能直接接地区能开展工作,该法以
改交频率来代替跑极,可大大减轻野外工作程度, 但在定量解释方面还不够完善。
实例:铁路采空区
缩短供电时间就减轻电源,据吉林省地质队和地质
水文部技术方法队的室内模拟试验指出,充电时间
和充电电流的大小对衰减时影响不大。为此呈在漳
河中用10秒供电也测出较好的效果。
④布极方向问题
在探测地下水时,布极方向与测试参数的稳定性
有直接关系,一般顺岩层走向,沿地下水流向较为
合适,但有时地形条件不允许,这就给探测和资料 解释带来困难。
触带布置测线,进行激电探测,其结果见图1-7.8、 图1-7.9。
-10
-10
-20
-20
-30
-30
-40
-40
-50
-50
-60
-60
-70
-70
-80
-80
0
10
20
30
0
10
20
30
图1-7.8 ηs地电断面图
图1-7.9 ρs地电断面图
五.频率电磁法
是交流电法的一种,是一种研究交变电磁场在
纳装置。
2.绘制图件:ρs η、J、St(Ms)、Z(综合系数)
曲线对比解释,也可以是单支曲线,也可是断面图
或平面图、铜、水都是高极化率。
3.应用实例
例1 甘肃省玉门市东北约90Km有一条成矿带,
主带长度350米,以黑色海相沉积为主的火山沉积岩、 浅灰白色为主的基性岩组成,地表岩性分界明显,
通过航磁图发现该地有磁性异常。为此,在垂直接
仪器
地面
在内蒙古乌力吉进行野外勘探
内蒙古额济纳旗EH-4野外勘探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
四川成都彭州宝山村白水河EH-4勘测剖面
六.矿井隧道电法
矿井电法与地面电法原理相同,但地面是半空
间(空气ρs→∞)而井下或隧道中不完全如此,电流
也可以顶板,侧帮等流动。
70年代,前苏联顿巴斯等在煤矿开展了一个电
t1=1秒
t1=5秒
t2=5秒
t2=20秒
③衰减时(s)(常用半衰时,即50%的衰减时间)
即把断电时的△V2计为100%,当衰减到规定的
(75%、50%、45%时)的时间。
④激发比、衰减度( 式激电仪)
5.25
令 V2 为0.25~5.25秒放电曲线积分平均值 V
0.25
V2 (t )dt 5
工矿区测量,仪器很简单:电位计(可用电法仪)
不极化电极和导线等,一般电位异常在n•mv~n×10
mv,所以仪器灵敏度要大。
布线要垂直于地质体的走向,有梯度法和电位
法两种观测方式。
电位法:N极固定(基点,即正常场位),M点 移动(流动电极),记录点为M点所在的位置。
梯度法:同时移动MN,记录点为MN的中点。
电子导体和离子导电的岩石在人工电场中被化
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现象。激发极化就是经过研究
激发极化电场的分布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
题的一种方法。
一、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仪器
多功能激电仪,DDJ系列、JJ系列等,70年代厂家
较多,现在较少。
二、激发极化
1、激发极化现象
对地质体(岩、矿)供入一直流脉冲△V ,在供
称激发极化效应。
2.激发极化法的各种测量参数
① 极化率(η)η=△V2/△V1 100%
由于△V=△V1+△V2 而△V1﹥﹥△V2 ,故
ηs= △V2/△V 100%
性参数之一,
称视极化率,η是岩石重要电
取决于矿(岩)石中电子导体矿物的百分含量及结
构,构造特征,此外还与温度、孔隙水矿化度 等有关(常见如下表)
秒(有的仪器10秒)。
②时间特征参数
V
荷电率(M) M
1.1
0.45
V2 (t )dt V
0 0.45
1.1
t
即在特定时间区域内
(0.45~1.1秒)对放电曲线下部面积的积分与△V的
比值。 衰減速度D=△V2(t1)/ △V2(t2) 即不同时刻放电
电位比值 。
常用的有 t1=0.25秒 t2=2秒
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可观测到如下现象,地面两点
电位差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稳定质(饱和值)。在断
电后,在最初一瞬间会快速衰减,到一定数值后衰
减变慢,用经几分钟后变减为零。一次场和二次场
叠加,△V(t)=△V1(t)+△V2(t)
激发极化效应:地质体充放电特征类似于蓄电池的
贮藏电能特征,这种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现象
矿及石墨化岩石)的激发极化机制问题的意见较一
致,一般认为是由于电子导体与其周围溶液的界面
上发生过电流的结果。在电子导体与溶液面上自然
地形成一双电层。
当有电流通过时,在电场作用下,导体内部电
荷重新分布,自由电子反方向流入端,形成阴极,
另一端形成阳极,(即所谓电极)达到新的平衡,
当外电断开后,电子导体会放电而形成新的平衡,
这个过程称为二次场。
2. 薄膜极化――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一种假说 有人做了这样试验,在石英沙中几乎观测不到 激发极化效应,而在沙粒中含有粘基于上述原因,
提出了“ 膜极化”假说。
首先是双电层理论,由于电荷的吸引,形成如
所示的结构 在窄孔中形成正离子堆积,继而形成电
2
激发比:
衰减度: 衰减比:
J
D
V2 100% V1
V2 100% V2
max
nm n
nm s 2 s 3 s 4 s5
nmax 表第二块面积积分数值
三、激发极化效应的机制问题
1.超电压――电子导体激电效应产生的原因
目前,国内外对电子导体(包括大多数的金属
时,阻碍了电子流的通过,起到薄膜作用,从而在
孔隙两端形成电位差。
以上各种假说,无论是哪种假说,都存在如下问题:
①测量深度问题
测量深度是解决深部地质体的关键(找水),
1965年在南斯拉夫探测岩溶地区时,以测到170-
190米的异常,按奥基尔维和库兹明娜的意见,
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时能测到150-200米,还 有的认为最大测深度不超过350米。探测深度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二次场电压衰减程度的观 测值,在适宜条件下,探测深度可以加大,在 火成岩与石灰岩互层地区探测过500米,效果 良好。
为AB/2<5 m时可视为半空间曲线,AB/2>15~20应
为全空间曲线,根据模拟试验曲线,提出了巷道及
影响系数KD的经验公式:
在对数坐标中:y=ln{ y=ln(KD)
2.01
KD 2.01
[1 e
0.21( AB 0.14 ) 2
]
[1 e
0.21( AB 0.14 ) 2
1、过滤电场
地下水在流过多孔介质时,颗粒全吸收水中的
离子。(一般颗粒带正电,吸负离子)。此时水中
有多余地正离子,在水流方向正离子多,形成高电
位,而背水流方向电低,即(补给区为负,排泄地
区为正),这种场称由于水被岩土颗粒过滤而产生,
故而称过滤电场。在山区,由坡顶到坡底,电场由 低到高,因而又称为“山地电场” 。
成果:绘制平面图,剖面图等(等值线图)。
三.自然电场的应用
1.测定浅层地下水流向
用过滤电场的原理,以O为中心
测M1N1……M4N4绘制成右图,长
轴为地下水流向 。
2.测定下降漏斗影响半径
以井R为中心向四个方向测量 ,把变化大的点联起
来即为漏斗半径,用“8”法求出流向 。
3. 确定漏水点,水力联系及地下水流动情况。
⑤激电异常与地下水的富水性关系问题
激电找水的目的是解决某一深度是否有水,富水
性大小,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参数异常值
拟合计算求得。
Q=b△Ms
△Ms=Ms-Ms0
b回归系数,Ms实测值(时间域),Ms0背景值,Ms
浅含水层系数。
上式为涌水量与异常的关系
四.激发极化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应用
1.装置形式:用剖面法和测深法,测深法一般用温
第五节 自然电场法
一、概述
概念:地质体在一定环境中,不需要人工供电,
就能自行产生电场,称自然电场,用此方法解决问
题的方法称自然电场法。
应用,寻找河流、湖泊、水库底部渗漏点或补
给点、岩溶地区的落水洞等、地下渗透漏斗的影响
半径等。由应用可知,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中, 须有水的流动或渗透作用。
二.自然电场产生的原因
]
}
x=ln(AB/2)
鉴于巷道尺寸大小及局部不规则,KD公式中
的常数项应视巷道的情况而有所修正。
七.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法实际上是地面电法的组合,将多个电
极全部插入测区每次一个剖面(线矿剖面)任意组
②解释系数问题(仪器问题)
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测成参数,经验证明,在粗
颗粒的松散河床水积物冲积扇的顶部,用衰减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