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自然电场法
地表水(例如河水)与地下水接 触处由于浓差形成的扩散电场,一 般约10~20毫伏,地表水常处于浓度 小的溶液状态,常为负电位。 虽然扩散电场强度较小,有时 还是可用以圈定埋藏不深的矿化水 分布区和进行小范围内的地质填图 等问题。
§8.2 自然电场测试方法
仪器:电位差计(或电阻率仪器,但要 关掉极化补偿),测量电极MN(不极 化电极) 观测方法:(1)电位观测法;(2)电位梯 度观测法;(3)追索等电位线法。通常 野外应用的是电位观测法。 电位观测法一般有自电剖面法、十 字法、环形法三种。
自然电场法的资料可处理成自电剖面图和 自然电位等值线图
对于渗透过滤电场,出水口呈现高电位、入 水处呈现低电位; 对于扩散(吸附)电场,浓度低的(矿化度 低)一方呈现低电位; 电子型导体(矿体)上方呈现低电位,带状 脉自电曲线偏向倾向的反方向。
1.
2.
3.
自然电场法的应用实例
1.
检测某校游泳池底部灌浆加固效果
可绘制自然电位剖面图、 自然电位剖面平面图、自 然电位等值线平面图等。 测试时,以N极为基准点, M极的电位UM为纵坐标, 测点为横坐标,首先绘制 自然电位剖面图
电位法布置图
梯度法不设基准点,在剖面方向上顺序测试 M、N之间的电位差。 由于自电梯度值一般很小,且自电的观测精 度较低(±5mv),所以梯度法相对误差较 大,实际工作中多采用电位法(仅在工业游 散电流干扰严重时采用梯度法)。
M1 N1 M2 N2 M3 N3 M4 N4
Hale Waihona Puke 自电十字法通常为观测抽水井的影响半径
(降落漏斗)而采用的方法。(电位法的变 异)
2. 自电十字法
实测时,以抽水井为中心,剖面布臵成十字 型,N极固定在影响半径以外做基准点,M极 以井为中心沿十字线分别测试四个方向的电 位降落。
抽水后
抽水前
Rf
实际影响半径:
△P 为空隙或毛细管的端压(用大气压表示) ρ
水
水溶液的电阻率
△U 电位差(mv)
山地电场电位曲线 由地形起伏引起的 过滤电场常称为山 地电场。当地表水 顺疏松层由山顶渗 透到山谷时,在山 顶形成负电位,而 山谷为正电位,其 电位剖面曲线与地 形剖面大致成镜像 关系:在山顶电位 有极小值,而山谷 有电位极大值。
2. 寻找水库坝体渗漏位置
图4 图4为水库坝体与左坝肩接触处水上自 然电位探测工作布置图、图5是横穿水 库坝体与左坝肩接触面剖面上的自然 电位曲线,自然电位从左到右的变化 特征是: ①在0~41m的测线范围内属坝体区段, 自然电位比较平稳, 自然电位值大于4.0mv , 说明坝体完整, 没有漏水; ②在41~92m的测线范围内, 属坝体与 左坝肩的接触带范围, 自然电位值小 于-4.0mv,是漏水反映,于是把这一段 划为库水的渗流区; ③在测线距离为92~140m的范围内, 属山体范围自然电位较平稳, 没有漏 水现象; ④在测线的140m 处,产生了明显的自 然电位异常,峰值为- 19mv,经验证, 该异常是发电用进水管排水产生的; ⑤测线距离为140~160m 的范围内, 自然电位较平稳, 没有漏水现象
花岗斑岩
3. 找矿
在某金矿区应 用交流激电、 电阻率、自然 电场等综合电 法勘探成果 (经验证矿体 品位>1g/T)
4. 地质填图
左图为我国某铅锌矿区应用自 然电场法进行石墨化地层地质 填图的实例。 由图可见,在该区震旦纪砂岩 与石墨比板岩互层的地层上, 得到强度高达一900毫伏的自 然电场异常,异常走向近南北 方向,呈狭长带状,与地层走 向一致,异常带内的负值中心 是由该处石墨化程度较高所引 起,平面图上等值线密集,常 以这些特征将其与矿体异常区 分开。
自然电场的测量装置图
G R 地面
M
N
不极化电极介绍
不极化电极的结构如 图所示,其特点是铜 电极通过硫酸铜溶液 间接与地接触,由于 M、N两电极都处于 硫酸铜饱和溶液中, 两电极具有相同的电 极电位,其电极极化 电位差约等于零(不 得大于2mv)。
1. 自电剖面法
自电剖面法分电位法和梯度法两种
采用自电剖面法测试,结果以等值平面图显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 在游泳池的A点处出现了明显 SP负异常, 异常最小值为-7.0 , 根据-3.0异常等 值线圈定了池底漏水范围。A 点处正好是游泳池 浅水区到深水区斜坡的上缘, 地层受扰动时扭力 作用最为集中的地方。探地雷达探测证实在A 点 处存在一东西向的裂缝,长9m左右, 位置与自然 电位圈定的位置相吻合。另外, 在图中B、C、D E位置上也有SP 较小的异常, 异常值在-3, 都集 中在深水区。
电位线 等高线
在平面图上,山地电场电位线与 山地等高线有近似的形态。
三、扩散电场
当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相接触时, 便会产生扩散现象。溶质由浓度大的溶 液移向浓度小的溶液里以达到浓度平衡, 正、负离子将随着溶质移动,但其运动 速度(即迁移率)不同,结果使两种不同 浓度的溶液中,分别含有过量的正离子 或负离子,形成电动势,这种电场称为 扩散电场。
① 寻找电子导电型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如硫
化矿床、石墨矿床、无烟煤等); ② 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确定地下水流速、流向, 补给关系等问题; ③ 水文试验中的确定抽水井影响半径; ④ 工程地质中寻找水库大坝的渗漏点、岩溶区 的落水洞、构造破碎带、裂隙等位置。
§8.1 自然电场的成因
产 生 自 然 电 场 的 导 体
RN (1.1 ~ 1.15) R f
3. 自电环形法
环形法用于测量地下水的流向。测线按环形辐射布 臵,间隔一般为30~45°,M、N对称布臵在测量 圆周上,每测线互换M、N测试两次,取其绝对值 的算术平均值(但必须记住电位的正负方向)。
N3 M N2 + 水流方向
M1
N1
M2 M3
N
-
§8.3自然电场法资料解释及应用
溶液在渗透压力作 用下,通过岩石颗 粒间的孔隙时,颗 粒将负离子吸向孔 隙壁,使运动着的 溶液中正、负离子 的数目不相同,结 果是多余的正离子 出现在靠近孔隙出 口的一端,形成高 电位。
过滤电场的强度显然与渗透压力的大小 以及岩石、溶液的性质有关,利用下式可对 过滤电场电位差之大小作出近似估算:
在自然条件下,无需向地下供电, 地面两点间通常能观测到一定大小 的电位差,这表明地下存在着天然 电流场,简称自然电场。 这种场主要由电子导电矿体的天然 电化学作用和地下水中电离子的过 滤或扩散作用以及大地电流和雷雨 放电等因素所形成。
自然电场法能解决的地质、水工问题 自然电场法是应用最早的一种电法勘探 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电化学电场机理模型
二、过滤电场
当溶液经过多孔岩石进行渗透时,由于岩石 颗粒对正、负离子有选择的吸附作用,便出 现正、负离子分布的不均衡,从而形成自然 电场。 实践表明,石英晶体、硫化物、泥质颗粒以 及所有泥质岩层等均具有吸附负离子作用, 而碳酸岩类的石灰岩、白云岩则具有吸附正 离子作用。总的看,沉积岩大多数具吸附负 离子作用,通常说的岩石的吸附作用一般仅 指其吸附负离子的特性。
电子导体-----氧化还原电场
离子导体
过滤电场 扩散电场
一、氧化还原电场
野外观测资科表明,与金属矿床有关的 电化学电场通常在地面上能引起几十至 几百毫伏的电位异常,其电场类似地下 存在一个“原电池”的电场,且常在矿 体顶部呈现电位负值。 矿体电化学电场的形成原因较复杂,它 与矿体成分及围岩中溶液的性质有关。 对于如何详细了解这一物理化学过程, 迄今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地下水中通常含氯化钠(Nacl),当水
溶液浓度相差很大时,溶液中的钠离子
(Na+)与氯离子(cl-)将向浓度小的溶液一方
移动,由于氯离子的迁移率大于钠离子,因
而在浓度小的溶液一侧氯离子数较钠离子多,
获得负电位,另一侧为正电位,形成扩散电
场。
扩散电场一般都很弱。纯扩散一般不存
在,通常与渗透过滤作用同时发生。
课堂作业
1.
能形成自然电场的导体有哪两种?分 别可形成何种自然电场?简述其形成 机理。 自然电场法可解决哪些水文地质问题? 用自电法如何确定抽水井影响半径?
2.
较统一的看法为:
当电子导电矿体赋存于含孔隙水(离子导 电)的围岩中,且矿体一部分处于地下水面之 上的氧化环境里,另一部分处于地下水面之 下还原环境中,这时含有大量氧气的地表水 容易达到矿体的上部周围,溶液具有很强的 氧化性质。
矿体上部
在这种环境中,溶液中的物质就是氧化 剂,它将从矿体上夺取电子使自己的离子价 数降低,它本身进行还原反应。溶液物质还 原反应使围岩溶液中某些物质得到电子,使 原呈中性的溶液带负电,出现过多的负离子, 便在上部矿体与周围溶液间形成了一个“半 电池”。
下部矿体
处于地下水面以下的还原环境,由于离 地表较远,矿体本身及围岩的风化程度低, 质地较致密,地下水和氧气不易进入,溶液 中某些离子将电子交给矿体即发生氧化反应 以提高其自身的离子价数,其结果是溶液出 现过多的正离于,于是在矿体——溶液间形 成了一个与上部矿体极性相反的“半电池”。
由于溶液的电性有保持中性的趋势,矿 体上半部围岩溶液因上述作用引起总的负电 荷增加,便需增加溶液中的正离子或由溶液 中移去负离子;矿体下部围岩溶液的情况却 相反,需要移去正离子或增加负离子。因此, 需要使正离子向矿体上部移动,负离子移向 矿体下部深处,便形成由良导矿体为外线路 的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见下图:
第八章
自然电场法
天然场电(电磁)法方法分类
自然电场法 大地电流法 大地电磁法 音频磁场法
在地球表面可以观测到天然的大地电(流)场、磁场、电 磁场。这种地下电场、电流场、电磁场的分布与电性非均 匀体的存在和分布状态、方式有关。研究它们在空间/时 间/频率域相对于均匀介质分布时的场(正常场)分布畸变 特征(异常场),从而反演电性非均匀体的存在和分布状态, 解决地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