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心理学(新版)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新版)读后感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读书笔记
豆瓣上有一句《设计心理学》初版的评价: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书,思路还是有不少可以借鉴。

而新版中则有这样一句自评:本书的第一版历久不衰,度过了黄金岁月。

对一本关注技术的书来说,持续出版25年是不可思议的,现在仍然有参考价值。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本书对他们的设计工作并不会起到作用。

实际上,只要你所做的事情与创作有关,不管是画画、平面、工业设计、周边、音乐等等,书中所有的理论都能为你所用,并且最大程度减少你在尝试之路上走的弯路。

比如我曾无数次遇到一些人费尽口舌向我讲解某人作品中所蕴含的种种意义,却完全无视我压根没看过原作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假如我是用户,这可算是极其糟糕的用户体验了。

这本书偏理论,甚至偏论文那种调调,但是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却让我无比认同。

或许应该说,我推崇的设计理念也是书中所写的,但是我没有大师那种深厚的的功力能分析出一本书,所以只能从大师的作品里汲取跟多的营养。

至于什么是设计的以人为本?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把商品二字换成任何手边的东西来看):
1、拿到一件商品,仔细阅读了说明书后依旧不知所以然
2、拿到一件商品,大概看了看说明书就差不多能用起来了
3、拿到一件商品,不看说明书也基本能用
4、拿到一件商品,直接上手各种舒服
以上1234中,4就是充分研究了人们对需求的心理,并将用户的个人意识作用于商品设计中,使使用者尽可能以最自然的状态接触商品所有的细节。

虽然这只是个简单且粗糙的例子,并不适用所有领域,但如果做到了4的程度,你的设计就相对完美的以人为本的设计。

书中原话:如果需要在产品上附加标注,才能把使用方法说清楚,这样的设计就有可能存在弊端。

标注的确很重要,有时也必须存在,但是适当地应用自然匹配原则就能尽量减少使用标注的必要性。

每当你考虑使用标注时,就应该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这,就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作为一本纯文字书,目录的重要性明明白白的放在这里,这本书的目录很清晰。

某些章节是理论和心理学混着来,某些章节则是比较纯的心理学内容,比如“责备错误之事,不当的自责这两章”,看完之后心里好受多了,也许我并不是很笨呐。

大部分讲设计的书都不会在用户心理方面有太多笔墨,最多一笔带过,这本《设计心理学》则从心理角度讲了设计的基本原则,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互动等等都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和案例研究。

某些案例放现在看估计是很老,但是设计的法则并没有变,人们对设计应用的心理也没有变化太多。

其实说白了,不管你现在是什么风格,基本功都是必须的。

所谓经典,就是不论经过多少时间和沉淀,依旧会被人们所用,所以《设计心理学》就是个教科书一般的案例。

新版更是用更多这个年代的案例,更多这个年代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的幕后故事,将这些设计界的经典理论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