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

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

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

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

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

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

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

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

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

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围绕用户心理研究展开,他的设计不仅应作为“人性化设计”的先驱,同时其针对用户心理的研究也应作为针对设计的心理学研究的先行之作。

P30
5.感性工学:即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P32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P27-30
(1)发展阶段:
人机工程学可以说是工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与工业心理学相同,两次世界大战都大大推动了人机工工程学的发展。

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着重于通过测验甄选适当的使用者,或者通过一定训练或者管理方式,提高人的学习和使用机器的能力。

简单而言,即“人适应机器”;第二个阶段,转变为通过对“人的因素”的研究,改进和完善产品的设计,使“机器适应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应用心理学发展的一次机遇,心理学不仅作为一门科学趋于成熟,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此心理测验被用于战争,因而提高了自身地位。

二战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重点从军用转为民用,其研究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人机工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起,除美、英以外,德、苏、日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到了60年代,欧美各国进入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领域也越来越多。

1961年国际人机工程学会正式成立,有力的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我国也于1989年成立了与之对应的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

观念转变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在武器装备的设计、生产中,解决人的有限能力与越来越复杂的武器装备操作需要之间的矛盾,以提高装备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减少操作失误和事故,进行了大量的工业心理学研究。

在人机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原来的通过测试选拔使用者,或通过训练提高人使用机器的能力,使“人适应机器”;转换为根据人的能力研制、改进机器,使“机器适应人的观点。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1)国外:
国外艺术心理学发展早于中国,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历程有两位重要的人物。

1969年赫伯特· A.西蒙发表了现代设计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人工科学》(《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他的思想核心就在于所谓的“有限理性说”和“满意理论",即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具有限度,人不可能达到最优选择,而只能“寻求满意”。

作为行为系统的人,其行为表面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反映。

他将复杂的设计思维活动划分为问题的求解活动,其理论为人工智能、智能化设计、机器人等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一位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对于现代设计心理学以及可用性工程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撰写了《设计心理学》,成为可用性设计的先声,他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本书侧重研究于如何使产品的设计符合用户的需要",“重点在于研究如何设计出用户看得懂、知道怎么用的产品",这简直就是“可用性工程”的定义。

参与,以记忆、经验等控制的反应,而行为阶段则介于两者之间。

他提出三种阶段对应于设计的三个方面,其中内脏控制阶段对应“外形";行为阶段对应“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反思阶段对应“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2)国内:
目前国内的设计艺术心理学才刚刚起步,以往该方面的研究以及院校中所传授的知识主要以美学中的审美经验或者消费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为主,理论研究基础薄弱,还没有明显的学科框架。

例如用户心理研究中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部分学者倾向研究艺术设计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或者从意味和趣味的角度出发,将设计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表现展开分析;另一部分学者则倾向于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行为着手,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心理规律提高设计的使用功能。

这两个方面显然都是用户心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却很少有人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并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现有设计艺术心理学知识部分来自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例如认知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或是美学等,但与艺术设计学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部分来自设计者在调研、设计.销售等实践环节中自发产生的经验,例如对于设计中的心理现象的一般总结等.但缺乏严谨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内容往往停留在现象层次,缺乏内在机制的分析以及归纳、演绎的加工。

目前相关学者已意识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从2001年到2004年短短4年间,国内已出版了4本设计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其中有3本为国内学者编撰,分别为《设计心理学》(李彬彬,2001年)《工业设计心理学》(李乐山,2004年)《设计心理学》(赵江洪,2004年),对于设计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