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内容提要:现今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除了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内容。
这需要教师澄清认识,提高素质,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内容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就业指导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采取鼓励、互动、欣赏等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国家教委颁布的德育大纲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
根据调查,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全方位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为了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这一举措能够顺利的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打铁还须自身硬,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是前提。
一是要澄清认识。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每一位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的状况。
二是要提高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
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拥有更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三是要加强培训。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准,通过专职、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这样一方面既可以扩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提高师资质量。
学校要重视对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尤其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并关注和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润物且要细无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个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是关键。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合。
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专业教学,就是在专业教学中要尊重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思维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等规律,将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和内容有效地运用到专业教学中。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各专业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内涵,努力挖掘和充实与本专业教学紧密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瞄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切合点,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喜欢并接受。
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是育人的工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增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学生思想认识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于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和困惑,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然后再从思想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克服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的共同作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准。
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相配合,也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个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近几年就业的现实状况却令很多学生担忧和害怕,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对就业的前景感到迷茫、困惑、忧虑、甚至恐惧。
所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教师要认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择业与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逐步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大胆、愉快地走向社会。
最后,蹊径尚需用心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
一是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从而认为别人也看不起他,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
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
因此,对他们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
教师在鼓励这些学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是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安排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活动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取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注意。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就会产生压抑、自卑、消沉的心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安排一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抽号法,准备一个装有全班学生学号的小盒子,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抽号选出活动者,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紧张而又愉快的心境之中。
再如学生的自由演讲活动,每次课上安排两到三个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向大家提供一些信息、知识等。
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参与了课堂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整了情绪,增强了自信,发挥了学习潜能,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是欣赏。
欣赏是一种心理的、情绪的反应,欣赏教学是一种情意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品格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高尚的品格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人生和陶冶性情的教育价值。
比如道德的欣赏:名人格言、伟人传记、英雄故事等都是极好的道德欣赏教材,通过欣赏,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生命的意义。
再如理智的欣赏:引导学生不仅仅满足于欣赏正确的理论、科学家的发明,还要欣赏科学家探求真理的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
还有对美的欣赏:包括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真善美和大自然壮丽河山的无限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各种各样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
[1] 张琼:《思想道德修养(修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林崇德,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力》,法国罗贝尔·拉丰出版社,1997年版
[7] 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8] 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使用教程》,天津出版社,2001年版
[9]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4)[11]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1)
[12] 刘杰,张蓉:《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4)
[13] 陈宪章,姜雪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14] 卢桂珍:《高职毕业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矫治》,教育与职业,2005(17)
[15] 贾仕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危机与教育策略》,职教通讯,2005(6)
[16] 陈西兰,戴亚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思考》,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