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还需要重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
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等。
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手段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学科教学: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实施与管理,课堂心
理环境,课堂教学评价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渗透:
1.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2.沁出。
3.比喻一种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事物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隐性教育
教师形成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无论教哪一科,让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获得“成长”。
(二)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教学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由学科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地
位所决定的。
学科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学科教学的目
的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包括情感、动机、意志力等的培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同时,学科教学在学生全部活动中所占比重最大,所占用的时间最多,学科教学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现代教学是以整体育人为目的的。
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
是手段。
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
这样看来,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能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的方面变化。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懂得心理发展对知识发展的影响,不利于心理素质发展的教学方式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劣化。
那么,教学活动就不能自觉地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教育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学科教学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心理教育,而是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自身角色的再认识,自觉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学科教学观,转变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程度。
而学生的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保障。
关于学科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的《教学与发展》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人格、观察力、思维能力等)的发展。
赞可夫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了,就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赞可夫的研究包含了在各种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各种学科教学自然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本来就和课堂教学活动息息相关。
情绪、情感、自信心、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承受力……不仅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而且也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去培养和提升,关键是老师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这种能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要性
政策依据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矫治性为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完整的目标结构组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一致性。
素质教育的要求、共同的宗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目标:
总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创新水平。
基本目标
∙养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
支持性目标
∙培养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积极的认知动机。
动力性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积极的学习行为。
行为化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2.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重要性--实践依据
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
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绪状态,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随时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倘若能彻底实施,则全体学生无时不在全体教师的关注协助引导之下,符合教师人人参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
2.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
在课堂教学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对学生已有的轻微的心理障碍、征候行为起着负强化作用的显在或潜在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净化教学情境,任其蔓延,将会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即使在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取得的成效,也会被削弱或抵消。
3.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很大
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不可能预期某个学生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某种行为,以等待专门心理辅导教师去辅导,实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给与学生及时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