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汇总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汇总


杜威:
“尽管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 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 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以便让学生能够理解.”
概念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各学科教
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10.
热情、耐心;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教学; 公正、不偏心; 学识渊博; 工作注意方式、方法; 关心学生课余生活; 虚心、平易近人; 以身作则; 注意学生兴趣。 工作认真负责;
教师是如何制造学习困难学生

轻率评价学生优劣 不公正对待学生 只看学生不足 靠边角教学 随意抹杀与伤害学生积极性 功利主义教学影响 人为树立落后典型
谁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6000 ~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 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 按此比例,我国至少需要2.5万~3万名学校心理学家。 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总数才4000 余人,即使全体改行成学 校心理学家,也不到六分之一。 目前大学心理系每年的毕业生只有 300人上下。如果 全部培养为学校心理学家,且人人健康,长生不老,需要 100年才能培养成功。 因此,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家主要只能来自中小学教师。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3、师源伤害的存在
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对学生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从而
导致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
心理疾病包括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3、师源伤害的存在
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这指的主要
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 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 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 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 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 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 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 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讲座
专项教育
学科渗透
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3、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计划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 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 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 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 个多维的结构。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 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 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 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 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 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11、课堂教学中教师良好心态及人格力量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教育目标的蕴涵 2、专业人员的缺乏
3、师源伤害的存在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教育目标的蕴涵 (1)总体教育目标
(2)学科教育目标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2、专业人员的缺乏
谁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 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 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增强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培养健全
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 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2、 各学科课程及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3、 各学科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的挖掘与处理 4、 学科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策略 5、 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氛围)的创设 6、 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7、 研究性学习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8、 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个别教育与辅导 9、 如何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困扰 10、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的课堂教学评价问题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hain G.Ginott) 为激发教师的动机,树立教育的信念,这样说: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 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 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 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 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 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 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要求: (1)具有教学文凭或教师合格证书; (2)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 (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 目前,多数国家都按照这三项要求,从中小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中来 培养学校心理学家。例如,澳大利亚允许符合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州的教育部提 出申请,获准后,用一年时间自费学习心理学的有关课程,取得有关证书,即 可从事学校心理学家的实践工作。
是家长和教师。
据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 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有46.8%的学生感觉在学校有自己害怕 的老师, 52.5%的学生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 有调查表明:刚入学的小学生,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其自
信,当他们到16岁时,这一百分比急降到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