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2010-8-19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其病程呈慢性紧张或缓解复发,多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表现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剂异常波形离散;病理显示有髓纤维多灶性脱髓鞘、神经内膜水肿、炎细胞浸润等特点。
CIDP 属于慢性获得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acquired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是CADP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部分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
CIDP包括经典型和变异型,后者少见,如纯运动型、纯感觉型、远端获得性脱髓鞘性对称性神经病(dist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asymmetric neuropathy DADS),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感觉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acquired demyelinating sensory and motor
neuropathy ,MADSAM,或称Lewis-Summer综合征)等。
一、临床表现与分类
(一)经典型CIDP
1.见于各年龄段,40-60岁多见,男女比例相近
2.前驱感染史:较少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
3.类型:分为慢性进展型和缓解复发型,年龄较轻者,缓解复发型多见,预后较好;年龄较大者,慢性进展多见,预后较差。
4.临床表现:慢性起病,症状进展在8周以上;但有16%呈亚急性起病,进展较快,在4-8周内即达高峰,且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敏感,这部分目前仍倾向归类于CIDP而非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CIDP症状局限于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⑴脑神经异常:不到10%的患者会出现面瘫或眼肌麻痹,支配延髓肌的脑神经偶可累及,少数有视乳头水肿。
⑵肌无力:大部分出现,可累及四肢的近端和远端,但以近端肌无力为突出特点。
⑶感觉障碍:大部分表现为四肢麻木,部分伴疼痛。
可有手套、袜套样针刺觉减退,还可有深感觉减退,严重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⑷腱反射异常:腱发射消失或减弱,甚至正常肌力者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等。
(二)变异型CIDP
1.纯运动型:10%,仅表现为肢体无力而无感觉障碍
2.纯感觉型:8-17%,仅表现为感觉症状,如感觉性共济失调、麻木、疼痛等。
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出现运动受累症状。
3.DADS: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局限在肢体远端。
DADS比经典型CIDP进展慢,部分伴IgM单克隆r球蛋白血症,属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known significance ,MGUS)伴周围神经病范畴,激素治疗无效,而不伴单克隆r球蛋白血症的属CIDP变异型,对免疫治疗敏感。
4.MADSAM:主要表现为四肢不对称的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临床类似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但存在感觉损害的证据,且为发现抗神经节苷脂
G1,抗体滴度升高
二、辅助检查
1.电生理检查: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提示周围神经存在脱髓鞘病变,在非嵌压部位出现传导阻
滞或异常波形离散对诊断脱髓鞘病变更有价值。
通常选择一侧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进行测定。
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必须与临床表现一致。
电生理诊断标准为:
⑴运动神经传导:至少要有2根神经均存在下述参数中的至少1项异常:①远端潜伏期较
正常值上限延长50%以上;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值上限下降30%以上;③F波潜伏期较正常值上限延长20%以上[当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etential CMAP)负相波波幅较正常值下限下降20%以上时,则要求F波潜伏期延长50%以上]或无法引出F波;
2.脑脊液检查:80-90%存在脑脊液蛋白分离现象。
蛋白质通常在0.75-2g/L。
3.腓肠神经活检:怀疑本病但电生理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时,需行神经活检。
主要病理改变
为有髓神经纤维出现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变性,施万细胞增生并形成洋葱皮结构,单核细胞浸润等;神经活检还可以除外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和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三、诊断和鉴别
1.诊断:CIDP的诊断目前仍为排除性诊断。
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本病:⑴症状进展超过8
周,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⑵临表为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多数呈对称性,少数非对称性(如MADSAM),近端和远端均可累及,四肢腱发射减低或消失,伴有深浅感觉异常;⑶脑脊液蛋白-分离;⑷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或异常波形离散;⑸出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2.鉴别:⑴POEMS综合征: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髓鞘脱失为主)、脏器肿大(肝脾淋
巴结)、内分泌异常(糖尿病、甲减)、M蛋白(通为常IgG型,λ轻链增多)和皮肤改变(肤色变深),需通过全身多系统检查方可鉴别。
⑵MMN:是一种仅累及运动的不对称的CADP。
成年男性多见,起病初期为不对称的上肢远端无力,逐渐累积上肢近端和下肢,也可下肢起病。
受累肌肉分布呈线多数单神经病的特点。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多灶性分布的运动传导阻滞。
MMN与典型的CIDP不难鉴别,但与MADSAM很相似,两者的鉴别点在于:前者无感觉障碍,血清中可检出IgM型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或环磷酰胺治疗有效,而糖皮质激素无效;后者伴感觉障碍,血清中无IgM型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糖皮质激素有效。
⑶癌性周围神经病(副肿瘤综合症):由于癌症引起的非转移性周围神经损害。
周围神经受损可先于癌症出现,也可同步或后继出现。
多见于中老年,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免疫治疗效果差。
主要通过对癌症的全面检查得以确诊和鉴别。
⑷MGUS伴周围神经病:CADP可见于原因不明的MGUS,最多见的是IgM型,与经典型CIDP不同的是。
MGUS伴发的周围神经病感觉症状重于运动症状,远端受累更明显,约50%抗髓鞘相关蛋白MAG抗体阳性。
该病对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治疗反应差,但可能对利妥昔单抗有效。
偶尔IgG型或IgA型MGUS亦可伴发CADP,其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与CIDP相似。
免疫固定电泳发现M蛋白是诊断MGUS伴发周围神经病的关键。
⑸Refsum病:是因植烷酸氧化酶缺乏引起的植烷酸沉积而导致的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可发生在青少年或成人,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耳聋、视网膜色素变性及鱼鳞皮肤等。
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易误诊为CIDP。
血浆植烷酸明显升高可诊断该病。
CIDP还需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如代谢性、药物性、中毒性、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鉴别,在青少年发生者还需与各种遗传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如腓骨肌萎缩症等鉴别。
四、治疗
(一)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为首选。
甲泼尼龙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续3-5d,然后逐渐减量或直接改口服泼尼松1mg/kg/d,清晨顿服,维持1-2个月后逐渐减量;或地塞米松10-
20mg/d,静脉滴注,连续7d,然后改为泼尼松1mg/kg/d,清晨顿服,维持1-2个月后逐渐减量;也可以直接口服泼尼松1mg/kg/d,清晨顿服,维持1-2个月后逐渐减量。
上述疗法口服泼尼松减量至小剂量5-10mg均需维持半年以上,再酌情停药,在使用激素过程中注意补钙、补钾和护胃。
2.IVIg:400mg/kg/d,静脉滴注,连续3-5d为一个疗程,每月重复1次,连续3个月,有条件或病情需要者可延长应用数月。
3.血浆交换:有条件者可选用。
每个疗程3-5次,间隔2-3d,每次交换量30ml/kg,每月1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IVIg后3周内,不能进行血浆交换治疗。
4.其他免疫抑制剂:如上述治疗不理想,或产生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法耐受者,可选用或加用硫唑嘌呤、CTX、环孢素、MTX等免疫抑制剂。
临床常用硫唑嘌呤1-3mg/kg/d,分2-3次口服,使用过程中随访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
(二)神经营养
可应用B族维生素B1,B12(甲钴胺、腺苷钴胺),B6
(三)对症治疗:有神经痛者,可应用卡马西平、阿米替林片、曲马多、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
(四)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正规的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以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萎缩。
(五)预后:缓解复发型比慢性进展型预后好。
70-90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少部分无反应,或短期有效后产生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