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
【临床表现】
1、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四肢完全性偏瘫及呼吸肌麻痹。

瘫痪可始于下肢、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下肢常较早出现,可自肢体近端或远端开始。

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部分患者在1~2天内迅速加重,多于数日至2周达到高峰。

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可先于瘫痪或同时出现,呈手套袜套样分布,震动觉和关节运动觉障碍少见,约30%患者有肌肉痛。

可有Kernig征和Lasegue征等神经根刺激症状。

2、颅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双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其次是延髓麻痹,眼肌及舌肌瘫痪较少见。

可有皮肤潮红、出汗增多、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

单相病程,多于发病后4周左右肌力开始恢复,恢复中可有短暂波动,但无复发缓解。

【辅助检查】
1、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起病之初蛋白含量正常,至病后第3周蛋白
增高最明显。

2、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在发病早期可见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正常或轻度异常等。

病情严重可有远端波幅减低甚至不能引出。

3、腓肠神经活检发现脱髓鞘及炎性细胞浸润可提示GBS。

【诊断】
1、根据病前1~4周有感染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
3、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4、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等电生理改变。

【鉴别诊断】
1、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无病前感染史,突然出现四肢瘫,近端重。

起病快,恢复也快,也感觉障碍。

补钾有效。

2、脊髓灰质炎:多在发热数天之后出现瘫痪,常累及一侧下肢,无感觉障碍及颅神经受累。

电生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可呈四肢弛缓性瘫,但起病较慢,无感觉症状,症状有波动,表现晨轻暮重,疲劳试验、腾喜龙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

【治疗】
1、辅助呼吸:当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插
管或气管切开,及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对症治疗及预防长时间卧床的并发症: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和吸痰,使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排出,预防肺不张。

合并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保持床单平整,勤翻身,预防褥疮。

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防止挛缩。

3、病因治疗
(1)血浆置换:每次置换血浆量按40ml/㎏体重或1~1.5倍血浆容量计算,根据病情程度决定血浆置换的频率和次数。

通常采用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3~5次。

禁忌证是严重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统疾病。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天0.4g每㎏连用5天。

禁忌证是免疫球蛋白过敏或先天性IgA缺乏患者。

多次应用可发生过敏反应,发热和面红等常见的副作用,可通过减慢输液速度减轻。

个别报告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肾衰、脑梗死及肝功能损害。

(3)皮质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GBS的疗效不确定。

4、康复治疗:被动或主动运动,针灸、按摩、理疗及步态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