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三、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 • • • • (三)道德行为训练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的形 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外部标志。 第一,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向和自觉性。 第二,通过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建立,创设使学生产生或重复良好行为 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第三,提供道德行为的良好榜样,启发学生模仿。 第四,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练习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要使学生认清坏习惯的害处,并 交给学生一些用来延缓、抑制坏习惯出现的方法。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三、不良品德的矫正 • (三)矫正不良品德应注意的问题 • 1.矫正过错行为的策略 • 从总的策略上讲,应当采取医生治病的方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对症下药。在没有出现不良行为之前要做好预防工作,尽 量消除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治标是指制止过错行为的发 展和蔓延,治本是从更深的层次上铲除病根。 • 2.劝导时应注意的问题 • 劝导是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规劝别人改变某种错误的态度。劝导时应 注意以下问题:与人为善、态度真诚;尊重人格、保护自尊;讲理透 彻、言语生动;求同存异、循序渐进;创造气氛、抓住时机。
• •
• • •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2.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言行脱节的情况吗?如果 存在,原因是什么? 3.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谈谈你的观点。 4.试举学习和生活中有关品德方面的例子,从理论和 实践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三、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 主要应该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训练等三 个方面。 • (一)道德动机的激发 • 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 第一,教育者首先要研究人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特有的需要结构及 其矛盾运动的规律。少年学生的主要社会性需要有:交往需要、自尊 的需要、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 • 第二,要不断调整学生的需要,使其高级的精神需要不断扩大。 • 第三,激发学生动机时,在方法上主要依靠表扬、鼓励、竞赛, 同时注意因人而异、不拘一格,从而激发动机的力量,产生良好的行 为。
第十章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
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行动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心 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 行动上的表现。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 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 2.通过美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发展 • 通过美育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美感包括自然美 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 • 3.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积极引导与影响,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 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移情性。 • 一是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情感热爱每 一个学生,以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二是教师必须首先动真情,做感 情投入的表率。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三、不良品德的矫正 • • • • • • • (二)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4.增加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 6.奖励和惩罚是矫正青少年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强化手段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 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 伦理性的道德情感是清楚地意识到道德理论、道德要求及其意义, 与理论认识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较强的自觉 性和概括性,表现得比较深沉和持久。 •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 1.通过知、情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 道德情感是受道德理性内控的感情。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有密切的联 系,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 发展而发展。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二、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点击查看
家庭方面 的原因
社会方面 的原因
学校方面 的原因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二、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 的道德观 念和道德 信念
道德意志 薄弱
受不良行 为习惯的 支配
性格上的 某些缺陷
某些需要 没有得到 满足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三、不良品德的矫正 • (一)不良品德的转化过程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三、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 (二)道德意志的锻炼 • 道德意志的锻炼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 第一,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 性。 • 第二,组织道德行为练习,使学生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 第三,严格要求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制度。 • 第四,按学生的意志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是存在个别差异的,因此,要根据学生意志的特点,找出薄弱环节, 重点培养。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三、不良品德的矫正 • (三)矫正不良品德应注意的问题 • 3.批评时应注意的问题 • 批评要及时;批评要就事论事,不要小题大作、无限上纲上线;批评 应尽量个别进行,万不得已时,不要过分地张扬;批评时不要和别人 比较,免得分散注意力或制造不必要的人际矛盾;批评时不能抬高自 己,盛气凌人;批评应开诚布公,不要绕圈子;批评时要注意创造一 种良好的沟通气氛,注意自己的姿态、表情和语气;批评时应允许被 批评者辩解和说明情况;批评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多地唠叨;批评时 不要太计较对方冒失的话,不要一味追究对方接受批评的态度,要始 终把重点集中在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上。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 4.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 一方面,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认识生发的道德情感和产生的道德 需要之后,只有付诸道德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道德情感的满足,并 且在道德情感的满足中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由 此而产生更深刻的道德情感、更强烈的道德动机。 •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实践,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激活、丰富 自己的道德情感。同样,情感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去接纳、认可道德 认识,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第一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 • • • • • • • 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一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 第二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 第一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一、不良品德的特征 • 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上看,过错行为是产生不良品德的最直接原 因,也是预防和矫正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所在。过错行为 和不良品德的主要特征如下: • 第一,在认识特征上,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错误的人生价值取 向;有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已形成一定的反动立场;他们的认识中并 不是没有一点儿正确的道德观,在一定的场合或时间,某些正确的道 德观念也能起积极的作用。 • 第二,在意志特征上,有明显的两极性,在正确方向上自卑,意 志薄弱;在错误方向上自负,畸形地发展着意志力。 • 第三,在动机特征上,表现为动机内容的利己主义,动机方式的 偶发性和简单性,容易为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动机过程突出 地表现为易变性,动机斗争往往易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 • 第四,在行为特征上,有各种特殊性,一般的行为特点是类型集 中、偶发性强,结成团伙,凶狠残忍,互相传染等。
第一节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形成的过程
功能结构说 因素构成说
心理结构
系统结构说
第一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ຫໍສະໝຸດ 二、国外具代表性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 • • • • • • • 品德的发展,是指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品德的发生、发展和 变化,即人生历程中品德成分、品德结构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8岁)又称他律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岁)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 道德认识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知识的掌 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确立。 (一)道德知识的掌握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下: 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 动 机和意向; 从“对人”到“对己”,即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 的 评价。
• •
• • • •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 (三)道德信念的确立 • 学生的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 (一)道德情感的形式 • 1.直觉的道德情感 • 直觉的情感体验是由于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突然 发生的。意识不是十分清楚的,缺乏自觉性。 • 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 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通 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道德体验,首先是由于这些形象本身是 作为社会道德经验的化身而存在的,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道德 要求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扩大个人的道德经验。其次,由于这些形 象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因而常常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可以引起人 们情绪上的共鸣,从而成为引起人们有关的情绪体验的信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