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
常用的控制和调整张紧力的方法是:调节中心距。水平或
接近水平的布置时用调节螺钉 1 使装有带轮的电动机沿滑 轨2移动(图13-4a)。
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布置时用螺杆及调节螺母1使电动机绕小轴2摆 动 (图 b ) 。 若中心距不能调节时,可采用具有张紧轮的传动(图c),它靠重锤 1将张紧轮2压在带上,以保持带的张紧。
(1)传递的圆周力;(2)紧边、松边拉力;(3)离心力在带中引起的拉 力;(4)所需的初拉力;(5)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解 (l)传递的圆周力
F
1000 P 1000 15 1000 N v 15
(2)紧边、松边拉力 因 由式(13-8)得
e fα 1000 2.44 F1 F fα 1694 N 2.44 1 e 1 1 1000 F2 F fα 694 N e 1 2.44 1
FQ 2 F0 sin α1 170 2 1302 sin 1590 N 2 2
§13-4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因为带是弹性体,受到拉力后要产生弹性变形。 设带的材料符合变形与应力成正比的规律,则紧边和松边的单 位伸长量分别为
ε1 F1 AE F2 。 AE
和ε2
带传动的优点: ①适用于中心距较大的;②传动带具有良好的弹性,能缓冲吸振, 尤其是V带没有接头,传动较平稳,噪声小;③过载时带在带轮 上打滑,可以防止其它器件损坏;④结构简单,制造和维护方便, 成本低。
带传动的缺点:
①传动的外廓尺寸较大;②由于需要张紧,使轴上受力较大;③ 工作中有弹性滑动,不能准确地保持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转速比关 系;④带的寿命短;⑤传动效率降低;⑥带传动可能因摩擦起电, 产生火花,故不能用于易燃易爆的场合。
带的离心力使带与轮面间的压力减小、传动能力降低,为了补偿 这种影响,所需初拉力应为
F0 1 1694 694 ( F1 F2 ) Fc 108 1302 N 2 2
此结果表明,传递圆周力1000N时,为防止打滑所需的初拉 力不得小于1302N。
(5)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如图13-11所示,静止时轴上压力为
传动能产生更大的摩擦力,故具有较大的牵引能力。
图13-2 带传动的主要类型
多楔带以其扁平部分为基体,下面有几条等距纵向槽,其工作面是楔
的侧面 (图c)。这种带兼有平带的弯曲应力小和 V带的摩擦力大等优点,
常用于传递动力较大而又要求结构紧凑的场合。圆带的牵引能力小, 常用于仪器和家用器械中。
带传动多用于两轴平行,且回转方向相同的场合。这种传动亦称为开 口传动。如图13-3所示,当带的张紧力为规定值时,两带轮轴线间的距 离a称为中心距。带与带轮接触弧所对的中心角 称为包角。包角是带 传动的一个重要参数。
2)
包角 最大有效拉力Fmax随包角的增大而增大。包角 越大,带和带 轮的接触面上所能产生的总摩擦力就越大,传动能力也就越大。故带 轮包角不宜过小,要加以限制。 因小轮包角αl小于大轮包角α2,故计算带传动所能传递的圆周力时,上 式中应取α1。 摩擦系数f 最大有效拉力Fmax随摩擦系数f的增大而增大。 如图13-7所示, V带传动与平带传动的初拉力相等 (即带压向带轮的压 力同为FQ)时,它们的法向力FN则不相同。
离心力只发生在带作圆周运动的部分,但由此引起的拉力却作用 于带的全长。
故离心拉应力为
qv 2 ζc A
MPa
3. 弯曲应力 带绕过带轮时因弯曲变形而产生弯曲应 力。V带中的弯曲应力如图13-9所示。 由材料力学公式得带的弯曲应力
ζb 2 yE d
MPa
由上式可知,b与y 成正比,与d成反比。当y一定时,d越 小,带的弯曲应力b就越大。故带绕在小带轮上时的弯曲应 力b1大于绕在大带轮上时的弯曲应力b2 。
根据图示几何关系,包角 和带长L可计算如下:
α=π±2θ
因θ较小,以θ≈sinθ
代入上式得
α π
d 2 d1 2a
d 2 d1 rad 2a (13 1) d d 或 α 180 2 1 57.3 a
式中“ +” 用于大带轮包角 α2 , “-”用于小带轮包角α1 ,即:
当其它条件不变且张紧力F0一定时,这个摩擦力有一极限值(临 界值)。当带有打滑趋势时,这个摩擦力正好达到极限值,带传
动的有效拉力F 也就达到了最大值Fmax 。如果再进一步增大带传
动的工作载荷,就会出现打滑。打滑是带所需传递的圆周力超过 带与轮面间的极限摩擦力总和时,带与带轮发生的显著的相对滑
动现象。打滑将使带的磨损加剧,从动轮转速急剧降低,甚至使
传动失效,应当避免。
由图 13-6所示带的受力分析可导出带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 F1 与松边拉力F2的关系,挠性体摩擦的基本公式(欧拉公式 ):
F1 e fα F2
(13 7)
联解F=F1-F2和上式得:
1 F F1 F2 F1 (1 fα ) e e fα 1 2 F0 fα e 1 e fα F1 F fα e 1 1 F2 F fα e 1
总和Ff
),也就是带所传递的圆周力F。即 F=F1-F2 (13-5)
圆周力F(N)、带速v(m/s)和传递功率P(kW)之间的关系为
P Fv 1000 (13 6)
将式(13-4)代入式(13-5),可得
F 2 F F2 F0 2 F1 F0
分析 由上式可知,带的两边拉力F1和F2的大小,取决于张紧力F0 和带传动的有效拉力F。而由式(13-6)可知,在带的传动能力范围 内,F的大小和传动功率P及带的速度v有关。当传动功率增大时, 带的两边拉力的差值F = F1-F2也要相应的增大。带的两边拉力的 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带和带轮接触面上摩擦力的变化。
§13-2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安装带传动时,传动带以一定的张紧力F0紧套在两轮上。由于
F0作用,带和带轮的接触面就产生了正压力。带传动不工作时,
传动带两边的拉力相等,都等于F0(图13-5a)
带传动工作时 ( 图 b) ,在带与带轮的接触面间便产生了摩擦力
Ff ,由于摩擦力的存在,传动带两边的拉力相应发生了变化,
带绕上主动轮的一边被拉紧,称为紧边,其拉力由F0增加到F1; 带绕上从动轮的一边被放松,称为松边,其拉力由F0减少到F2。
如果近似的认为带的总长度不变,则 带紧边拉力的增加量 F1F0应等于松边拉力的减少量F0-F2 ,即
F0
1 ( F1 F2 ) 2
(13 4)
带两边拉力之差称为带传动的有效拉力(带轮接触面上各点摩擦力的
设v为带速(m/s)、L为带长(rn),则每秒钟内带绕行整周的次数 (绕 转频率)为v/L 。设带的寿命为T(h),则应力循环总次数为
v N 3600kT L
式中 k为带轮数,一般k=2,即带每绕转一整周完成两个应力循环。
例 13-1 一平带传动,传递功率 P=15kw ,带 v=15m/s ,带在小轮 上的包角α1=170°(2.97rad),带厚度δ=4.8 mm、宽度b=100mm, 带的密度ρ=1×10-3 kg/cm3,带与轮面间的摩擦系数f= 0.3。 试求:
§13-3 带的应力分析
1.
带传动工作时,带中应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紧边和松边拉力产生的拉应力 紧边拉应力
F1 MPa A F ζ 2 2 MPa A ζ1
松边拉应力
2. 离心力产生的拉应力 如图13-8所示,当带绕过带轮时, 在微弧段 dl上将产生离心力dFNc, 此离心力使带中产生离心拉力 Fc=qv2(N)。
1 a 2 L π (d1 d 2 ) 8
2L π (d1 d 2 )2 8(d 2 d1 ) 2
(13 3)
带张紧的原因
带传动须保持在一定的张紧力状态下工作,
长期张紧会使带产生永久变形而松弛,导致张紧力减小, 传动能力下降,因此带传动要控制和及时地调整张紧力。
3)
平带的极限摩擦力 FNf=FQf ,而 V 带的 极限摩擦力为
FN f FQ f FQ f φ sin 2
显然,f′>f,故在相同条件下,V带能传递较大的功率。或者说, 在相同功率下,V带传动的结构较为紧凑。 引用当量摩擦系数的概念,以f′代替f,即可将式(13-7)和(13-8)应 用于V带传动。 当带绕上带轮时,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因此:带工作时受的力有工作拉力、摩擦力以及带绕上带轮时的 离心力。
(13 8)
1)
最大有效拉力Fmax 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
张紧力(初拉力)F0 最大有效拉力Fmax与F0成正比。F0越大,带与带轮 间的正压力越大,则传动时的最大摩擦力即最大有效拉力 Fmax也越大。 但F0过大时,将使带的磨损加剧,以致过快松弛,缩短了带的工作寿命。 如F0过小,则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运转时带易发生跳动 和打滑。
由于带在工作时,带两边的拉力不同,F1>F2,因而ε1>ε2。 如图 13-12 所示,带绕过主动轮 1 时,带的拉力由 F1 逐渐减小到 F2 , 产生弹性收缩,使带一边随主动 轮绕进,一边又沿轮面向后滑动, 故带的速度v低于主动轮的速度v1。
d 2 d1 57.3 a d 2 d1 2 180 57.3 a
1 180
(13 1a)
带长
(d 2 d1 ) 2 L 2a ( d 1 d 2 ) 2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