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答案

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答案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对……说)吕蒙曰:“卿今当涂(当权)掌事,不可不学!”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事物)。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但(只)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等到)鲁肃过(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重新)刮(擦拭)目相待,大兄何见事(知晓事情)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2.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四、简答。

1.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的特点。

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好学,对部下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善于听取意见,知错就改,好学;鲁肃:吴国谋士,敬才,爱才,对朋友的进步非常高兴。

2. 本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通过鲁肃对吕蒙学识进步的由衷赞美及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举动从侧面烘托吕蒙进步之大。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例: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对着)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思念)。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可汗大点兵,军书(军中文书)十二(表示多数)卷,卷卷有爷(父亲)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早晨)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战事),关山度(越过)若飞。

朔(北方)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记功)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赶马快跑)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扶持);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穿)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同“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动弹),雌兔眼迷离(眯着眼);双兔傍(靠近,临近)地走(跑),安能辨我是雄雌?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木兰诗》选自北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汉乐府中的“乐府双璧”指的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2.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3.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简答。

1. 文中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夸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侧面描写木兰功勋卓著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最能反映木兰艰辛的战场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 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从木兰代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孝心、热爱祖国的人,从军途中的种种困难,体现木兰坚强勇敢的品质。

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擅长)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尝射于家圃(园子),有卖油翁释(放下)担而立,睨(斜着眼看)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只)微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熟练)尔(同“耳”,罢了)。

”康肃忿然(气愤的样子)曰:“尔安(怎么)敢轻(轻视)吾射!”翁曰:“以(凭,靠)我酌(舀取,这里指倒入)油知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盖)其口,徐(慢慢地)以杓(同“勺”)酌油沥(下滴)之(指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打发)之。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朝代)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康肃肃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2. 无他,但手熟尔。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3.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公尴尬地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四、简答。

1.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熟能生巧2. 文章写了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文章主要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

3.卖油翁和陈康肃对待自己的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把自己的长处当做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斯(这)是陋室,惟吾德馨(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指博学的人。

鸿:大),往来无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官府文书)之劳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本文体裁是铭,它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0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简答。

1.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既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表明自己远大的志向、高雅的情趣,显得含蓄深刻,发人深思。

3.在物质生活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例: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只)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长藤蔓)不枝(长枝茎),香远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语气词)。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予谓菊,花之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号北宋(朝代)哲学家。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

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随便地去玩弄它。

3.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四、简答。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意对即可)的生活态度。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有美好的姿态。

(意近即可)3.本文写“莲之爱”,为何要写“菊之爱”与“牡丹之爱”?“牡丹之爱”,侧面烘托(反衬)莲的高贵品质,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菊之爱”,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岸),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经过,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了,最后)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划)数小舟,曳(拖)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设馆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这些人)不能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是(这)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倒,错乱)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停止),遂(于是)反溯流(逆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本文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 众服为确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