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望道家思想中的生态观念能够在民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实际行动可以感染人们,从而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和谁对话?任法融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生于1936年,甘肃省天水县人甘肃省天水县人。

1985年任陕西省周至县政协常委政协常委;;1986年任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年任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1988年任陕西省政协常委协常委;;1992年3月任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月任中国道协常务理事、、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为什么对话?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

而道家学说倡导的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

而道家学说倡导的““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包含哪些重要内容?其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对话人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冯永强肖颖通讯员罗曼点击一焦点关注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关键思路道家思想的生态观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生态观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三才相盗三才相盗、、齐同万物记者记者::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防止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

而我们知道,古老的道家生态伦理观就不乏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那么,道家思想的生态观究竟包含哪些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有怎样的联系?任法融任法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获益,同时也面临空气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不能及时而清醒地认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好在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积极寻求解决这一危机的方法和途径。

其实古老的道家思想中已经蕴涵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出路,道家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物无贵贱”的思想,其实就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

总体来讲,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具体的观点主要包括:第一,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善待万物。

道家思想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

这就是“道”。

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道”产生的。

这个“道”,既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三才相盗,崇尚自然,自然而然。

道家思想认为“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

《太平经》说,人在自然面前,“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是有因果关系的,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间的。

自然不只是被动的受体,不是任人恣意掠夺的,它也可能报复人类。

因此,人不能以征服者自居,不能自以为最尊贵,尊重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人类自身。

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环境分不开,如果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就不能竟其天年,所以人必须敬畏自然,保护环境。

第三,齐同万物,和谐共处,返朴归真。

老子《道德经》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人天相和、天人合一的追求。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无不禀受道而息息相通,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浑然一体,和谐均衡,万物相连而存在,相通而变化,脱离整体或系统,就会遭到厄运。

在道家思想看来,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物种与物种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都是有差别的,但这些差别应该是相对的、有序的。

因此,追求和谐就成为道教信仰和修持的重要内容。

现今社会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其实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广义生态系统的和谐,这些理念正好与道家思想的生态观不谋而合。

点击二焦点关注道家思想对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借鉴关键思路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谨防自然对人的报复谨防自然对人的报复,,同时蕴含着将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朴素思想记者记者::道家思想能否为人类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任法融任法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免遭日益变坏的厄运,道家思想也从自身角度出发给出了答案:必须把人对自然万物的所作所为加以严格的道德评判。

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一种人必须遵守的伦理关系,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各项活动,必须按照某些特定的伦理规范去处理。

这些伦理规范包含在道教各种各样的戒条中。

比如,在保护动物方面,《初真十戒》就告诫道士,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为了人们自身的口福而伤生害命,把人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痛苦的基础上,这是道家思想坚决反对的。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规定:“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不得惊鸟兽,若人为己杀鸟兽鱼等皆不得食。

”这一系列规定都是为了保护动物。

在保护植物方面,《太平经》说到:“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

其母则怒,上白于父,不惜人年。

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是为顿常。

天地生长,如人欲活,何为自恣,延及后生。

有知之人,可无犯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生存有赖于草木,应对其加以谨慎保护,尽管人需要草木作燃料之类,但最好是“取枯落不滋者”,这才符合自然之理,否则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殃及后人。

《阴骘文》则要求:“禁火莫烧山林”。

道家思想早已发现森林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要保护森林。

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道教“十善”要求:“放生养物,种诸果林;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为人兴利除害。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规定:“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竭水泽,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不得在平地燃火,不得以秽物投井中,不得塞池井,不得无故走马驰车,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

”《太上感应篇》反对人们“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

可见,道家思想对人类爱护自身所居住的环境提出了非常高的道德要求。

另外,道家思想还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交错的,环境恶化是由特定社会关系下人的活动所引起的。

比如《太平经》把天地比喻为人的父母,人破坏自然就像子女不孝顺父母,所以说:“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

今凡共贼害其父母。

四时之气,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则贼害其父;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

”《初真十戒》规定:“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这又由人推及物,不论对人对物,都一视同仁,都得遵守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道家的戒条中制定了很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对自然的活动,提出了保护环境的要求,使道家思想的生态理念原则具有了约束性和强制性,成为必须遵守的条文。

这些内容对于人们来说,也应该有一些启示,即要善待自然,谨防自然对人的报复。

其实一些修道者自己栖身地的构建就是环境保护方面很好的实例。

在选择建设宫观时,多数都远离尘嚣,清静安谧,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林木茂盛的大山或翠绿水秀的平川为基地,因地依势营造出一处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庙宇生态。

这种融于自然的简朴生活方式,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榜样。

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出路呢?从道家思想理论和生态学来看,二者对环境的认识是一致的,即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往复地在转化。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人类应模拟自然,建立循环性自然和社会状态。

如植物经过光和作用,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提供给消费者消耗,消费者产生的废弃物及植物本身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转化为无机物,返回环境,供植物重新利用。

通过效仿自然循环系统,可以提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率,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循环经济。

我认为,应该把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点击三焦点关注道观建设如何保护生态关键思路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修堤筑坝保持水土记者记者::能否具体讲一讲在宫观建设方面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任法融任法融::以西北地区为例。

这一地区本身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在长期封闭的农业经济时期,为解决吃饭问题,许多茂密的山林变成荒山秃岭,肥沃的草场成为不毛之地。

但是在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荒山秃岭区,人们时常还可以见到一片片绿洲,那便是道观。

许多道教名山,比如楼观台、华山、武当山等,都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宫观由于有常住人口,又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有大量信众参与的仪式,因此,宫观是一个需要消耗能源,需要与周边环境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生态圈。

在这个生态圈中,自然环境向宫观提供食物、水、燃料等生活资源和可营建宫观辅助设施的景观资源。

宫观一方面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构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比如建筑房屋、耕种土地、砍伐树木等;但另一方面,修道者为了把自己栖身学道修真的场所营造成现实中的人间仙境,又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修堤筑坝保持水土。

特别是在城镇、平原和荒地上新建宫观,更要大力营造人工园林,用以改善环境。

经过历代道士多年的建设和改造,才有了现在的宫观生态。

为了保持宫观生态,如今楼观台风景区在打造传统多元文化的同时,与自然景观有机相结合,以宗教文化为依托,开发环保型项目及产品,逐渐形成古楼观特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清净安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人间胜境。

许多道观在建设和修复的时候,都在贯彻道家学说中的生态思想,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积聚资金进行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不少道观还邀请林业专家种植珍稀濒危品种,进行林业科研,建成了不少集植物经济、教学实习、科普活动、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胜地。

从陕西北部到宁夏、甘肃和青海,既有黄土高原,又有沙漠,降雨量很小,但是却出现了多处园林式宫观。

宫观生态正在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希望道家的生态思想能够在民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用实际行动来感染人们。

虽然一些人可能不十分清楚和理解道家思想,但他们可以进行简单模仿。

如果他们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会由简单模仿上升到创造性发展,从而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