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雅之风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2分)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若只答“儒雅这种传统文化缺失”或“不少人举止失当”任一点现象的,只给1分,共2分)解析:第3段“现今”一词,引出了作者所针对的议论现象。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举例(事实)论证(1分);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
(2分)(共3分)解析:第2段列举了从古至今一系列人物事例,这是运用的举例论证。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而且”表递进(1分),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1分),进而强调了论证儒雅的必要性(1分)。
(意对即可,共3分)(5)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3分)示例1: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围绕文章意旨来谈,理由充分,表达流畅,言之成理即可,3分)解析:要围绕拥有“儒雅之风”的作用和如何才能拥有“儒雅之风”去谈。
(二)天才就是不断地思考①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鳞西爪地有那么一点肤浅印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②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过:“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
”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读书时就很注意思考问题。
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
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
清末学问大家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
”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读书人被人戏称为“迂夫子”,他们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并没有真学问。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勤于、善于用脑思考所致。
③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怀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
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
怀疑当然不是指怀疑一切,而是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给自己出必要的思考题,迫使自己开动脑筋。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怀疑并最后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因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权威地位。
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
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
④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让自己在读书时善于思考、善于琢磨才对,如果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天才!(作者:胡克正选文略有删改)1、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要点: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们读书中常见的情况,并分析原因(1分),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分),同时引出后文论述的观点(1分)。
试题分析: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这里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们读书中常见的情况,并分析原因,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引出后文论述的观点。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2分)用清末大家梁启超的话来高度评价顾炎武(1分),突出强调顾炎武成为大学者的原因:勤于并善于思考问题,不因袭古人,积极创新(1分)。
试题分析: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这里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此处用清末大家梁启超的话来高度评价顾炎武,突出强调顾炎武成为大学问者的原因。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3分)首先解释什么是思考,并指出“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这一观点(1分z0;接着论述如何怀疑,列举伽利略因怀疑权威理论最后建立自己的观点,从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权威地位的事例证明本段观点(1分);最后分析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并用对比方法指出思考、怀疑的重要性(1分)。
试题分析: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如:这里首先解释什么是思考并指出“新的见解和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的观点,接着论述如何怀疑,列举伽利略因怀疑权威理论最后建立自己观点从而奠定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权威地位的事例证明本段观点。
最后分析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并用对比方法指出思考、怀疑的重要性。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判断哪则材料更适合用在本文作论据,并说明理由。
(3分)【材料一】可以说,任何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著名发明家瓦特在烧水时,看到水壶盖被烧开的水顶开了,母亲让他去倒水而他却在那发呆,他很奇怪为什么水会把壶盖顶开,他经过一番思考和实践后,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材料二】毛泽东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革命的方法,不断思考救国的途径。
他是一位忠诚的马列主义者,饱读马列书籍,但他不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或照搬苏联经验,而是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
他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天才。
材料二更适合作为本文论据。
两个材料都是用事实论据来证明天才都善于思考的观点,但材料一是瓦特发现生活中一种现象引发的思考,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获得成功,而本文主要针对人们读书不善思考的现象来深入阐述观点,更强调在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对于前人的理论、观点要善于质疑并有所创新。
材料二的事例正是用毛泽东在学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前人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例子,与文章内容更契合,所以材料二更适合做本文论据。
(给分要点:选材料二1分,结合材料内容分析1分,结合文章特点分析1分)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根据本文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阐述合理即可。
(三)精神栖身于茅屋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
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梵·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
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的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牟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
他说,他可不能把他唯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确实,梵·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
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