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阅读指导及训练

议论文阅读指导及训练


4、对于关键段 ( 句 ), 如果它在文章的开头 , 其作用往往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 总领 7 文 ; 如果它在末尾段 , 其作用常常是
总结全文 , 强化中心论点 , 照应开头 ; 如果它在文中身处 , 则应是承上启下。
三,联系内容,分析论据作用
考题形式
1, 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 ?说明这一论据的作用。
(1) 体味语言的准确性。概念使用准确 , 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2) 体味语言的严密性。判断和推理严密 , 语言表达精密 , 逻辑性强。
(3) 体味语言的概括性。列举事例 , 以理服人 , 不宜详细叙述 , 语言高度简练。
(4) 体味语言的鲜明性。表述明确 , 爱憎分明 , 恰当使用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 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实战演练
别因工具荒废了原始本领
李伟明
①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娴熟地运用先进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
是,他们对网络简直太迷信了,不信“书” ,不信“人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相持不下,当场点开网络,直接输入“县委书记和县长谁更大”寻求结果。
3, 分析论证过程 : 先理清该段论证的层次步骤 ; 再看看该段是分哪几步来证明论点的 - 划分层次 ; 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表
述。 其中有两个技巧 : 一是抓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三段式 ) 划分 , 三段各为一体 ; 一是抓住设问句、 过渡句、总结句、 中
心句等重点语句来进行分析。元
解题格式 : 文章首先 , 然后 , 最后… ., 语彭
②离开了网络,一个人会变得什么都不知道?如果网络发展的结果竟然是让我们的头脑空空如也,什么也不再储
存不再思考,甚至什么都不能储存不能思考,那是不是有点可怕?
③手机也是今天人们高度依赖的工具。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 让人越来越方便。 来电去电, 不仅直接显示姓名,
还显示地域。如果离开手机,同样是这些号码,你会对它们感到完全陌生,你根本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经常拨打的那
俗语、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等 , 表述要准确 , 不能张李戴。
注意 :
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 , 同时也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 ; 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
四,结合定义,辨别论证方法
考题形式
1,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
2、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 ?
答题方法 1, 举例论证 :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现在也因为没有别的锻炼机会,仍然喜欢
走路。但如果集体出行,只好随大流,跟着挤上车。再过些年,当年一口气行走几十里的光辉事迹,只怕连我自己都
要怀疑那是梦境了。
⑤工具的使用,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过度依赖工具,使我们丧失了诸多应
有的能力和乐趣。 为了防止人类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 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 “工具” 的阴影, 摆脱“工
所要解决的问题。
考题形式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答题方法
1, 分清论题和论点 : ①论题是所议论的问题 , 如《怀疑与学问》 , 论题就是“怀疑与学问” , 论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
②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见解或主张 式都不是论点。
, 从形式上看 , 是一个简洁完整而明确的判断句。疑问句或选择性的句
经相当普遍,后果很严重,表达作者对过度依赖汽车这一现象的否定(或“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汽车”
)( 1 分,答
出其中一点即可)
4.( 3 分)这里用反语( 1 分,“幽默”、“诙谐”“风趣”等亦可)强调人们过度依赖工具的危害之大(
1 分)表达
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忧虑感(或“否定” )( 1 分,或“提醒人们要保持原始本领” )。(意思对即可
引论 ( 提出问题 )- 本论 ( 分析问题 )- 结论 ( 解决问题 )
2. 辨识结构类型。
(1) 并列式 : 文章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2) 层进式 : 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人。
(3) 总分式 : 先总后分 , 先分后总 , 先总再分后总。
(4) 分论点式 : 采用分论点的形式 , 对每一分论点进行论证 , 进而达到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 可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来找论点。
3, 归纳总结文章论点。有些文章论点不明显 , 要自己去归纳总结。有三个步骤 : 归纳段意 -- 归纳层意 -- 概括论点。
二,划分层次,理清论证过程
考题形式
1, 分析一段或几段文字的论证过程。
2, 某些关键句 ( 段 ) 的作用。
答题方法
1,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是三段论式 :
起的作用。
5. 分析论证思路、结构。
6, 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 结合语境分析语言特点及其作用。
7, 联系生活 , 结合所考查的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比较 , 或将文章的相关内容与原理运用于生活。
一,理解全面 , 把握文章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 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
, 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
答案
1 .( 2 分)别因工具荒废了原始本领或“摆脱“ ‘工具’的控制,掌握本领”或“我们应保持原始本领”或“我们
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的阴影,摆脱‘工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

(意思对即可) (若答“过度依赖工具,使人们丧失了诸多应有的能力和乐趣”得
1 分;若答“为了防止人类进化得只
2、寻找中心论点。
(1) 从位置上看 , 它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当开头和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
, 开头的为论点 , 结尾处的是
为了呼应论点。
(2) 通过分析论题找中心论点。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 然后一步步理清层次 , 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
解、主张。
(3) 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原始本领”具体指哪些。
等。
作用是 : 充分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
3, 概括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的概括同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样
, 但概括时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本质特点把握住
, 即 : 谁 , 做了什么 , 结
果如何 ( 叙述时要倾向于论点 ) 。
4.补写论据。
事实论据叙述要简明扼要 , 事例要典型 , 要写清何人 , 怎样做 , 结果如何 ( 围绕论点述 ); 道理论据要选择名人名言、格言、
对方怎么走,却忽略了来来往往的众多路人。
④还有一个重要依赖工具是汽车。因为有了车,人们不再喜欢走路,百十米远的路程,也想着开车去,尽管光是
停车的时间就足够你悠然漫步抵达。如果没有私人汽车,那就不妨依赖公共汽车。一站路、两站路,走起来也就几分
钟的事, 可你愿意走吗?我年轻时种地砍柴没少走路(还要挑上百十斤呢)
些数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全靠这部小机子了。越来越多的人,随时手不离机、机不离手,即使是洗澡、睡觉、
上卫生间,也要让它和自己紧密相依。如果哪天失去了手机,那就意味着与世隔绝。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变得只习惯
和手机上有名字的人打交道。去一个地方找人,对方已经说了哪条路哪个号,到了这个地段,仍然要频频用手机询问
4, 对比论证 :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 , 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作用是 : 通过……的对比 , 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让人印象深刻。
五,找准角度,体会语言特色
考题形式
1. 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
2, 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
3, 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请说出理由。
答题方法
1, 语言特色。
议论文阅读指导及训练
备考指导及命题趋势 考点透视
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求初中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 区分观点与材料 (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发现观点
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 作出判断 ", 因此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的议论文极其有限
, 加上中考
语文考试时间和试题文字量限制等原因 , 历年来各地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大都采取了与说明文阅读
(5) 体味语言的生动性。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手法。
2. 加点词语的作用。
思路 : 一是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 ( 表层 ) 含义 , 二是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 ( 深层 ) 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
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3, 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
思路 : 一是解释词语的含义 ; 二是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
2, 识别文章中不同类型材料 ( 如道理、 事实、数据、 图表等 ) 充当的论据 , 并能分析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区别。指出具体
的论据在文章中的作用 ; 或者评价论据使用是否恰当 ; 或者根据语境需要 , 补充恰当的论据。
3. 指出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 通过自己的思考 , 作出相应的判断。
4, 识别五种论证方法 (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 结合语境指出具体论证方法在文章中所
“你方唱罢我登
场 " 轮看进行的做法。尽管如此 , 议论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毕竟还有 50%的考查概率 , 我们必须对其保持应有的重视 , 特
别是对议论文阅读的命题要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近几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 , 主要有以下常见考点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