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个案法2、视觉的明适应是感受性()的过程。

A.提高B.降低C.提高和降低D.以上都不是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4、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最本质的可总结为()。

A.连续性B.组合性C.整体性D.接近性5、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刹车之后,他才感觉自己的心砰砰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地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A.詹姆斯-兰格理论B.坎农-巴德学说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6、人们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说明注意具有()功能。

A.选择B.整合C.维持D.调节和监督7、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A.按语义关系编码B.利用言语的音韵和节律编码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D.使用字形编码8、具有片断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A.外部言语B.对话言语C.独自言语D.内部言语9、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10、有动机功能的心理因素有()。

A.知觉B.注意C.能力D.情绪11、下列理论中,强调对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是()。

A.双因素理论B.激活理论C.归因理论D.认知理论1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教育C.社会活动13、下面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是()。

A.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来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D.科学家探索新材料14、图中所示的向日葵近疏远密,它所反映的视觉线索是()。

A.空气透视B.线条透视C.纹理梯度D.对象重桑15、言语听觉理解力,()岁以后下降尤为明显。

A.50B.60C.70D.80二、多项选择题16、构造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冯特B.铁钦纳C.杜威17、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

A.线条透视B.运动视差C.视轴辐合D.眼睛的调节18、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需要分为()。

A.自然需要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19、下列选项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有()。

A.对工作的好奇B.获取丰厚报酬C.避免受到处罚D.对学习的兴趣20、以下属于意识状态的是()。

A.睡眠B.白日梦C.催眠21、根据图尔文(E.Tulving)的观点,能够用内隐记忆解释的是()。

A.动力定型B.动作技能C.工作记忆D.简单条件反射22、感觉记忆的特征是()。

A.鲜明的形象性B.信息的被意识性C.信息保持时间在2秒之内D.记忆容量较大23、工作记忆的组成部分有()。

A.语音环路B.唤醒系统C.视觉空间画板D.中央执行系统24、声音的听觉属性有()。

A.音频B.音调C.音响25、根据马斯洛修正的需要层次理论,()称为缺失性需要,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

A.美的需要B.生理的需要C.安全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三、名词解释26、认知过程27、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28、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29、认知风格30、操作性条件反射四、简答题31、阐述感觉的特点和意义。

32、简述布洛卡区在语言加工中的功能。

33、简述四种基本的冲突类型。

34、简述知觉的特性及含义。

35、什么是内隐记忆?36、简述句子理解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37、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38、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五、论述题39、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测验得分高的人不一定事业成功。

请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2、【答案】B3、【答案】A4、【答案】C5、【答案】A6、【答案】D7、【答案】B8、【答案】D9、【答案】A10、【答案】D11、【答案】C12、【答案】A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6、【答案】AB17、【答案】AB18、【答案】AB19、【答案】AD20、【答案】ABC21、【答案】AB22、【答案】ACD23、【答案】ACD24、【答案】BCD25、【答案】BC三、名词解释26、答:认知过程一般是指感觉、知觉、学习和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外界的信息在被人脑接受后,又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就是认知过程。

27、答: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28、答: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知识前提到特殊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根据某个或某些假设为真的论断而得到新的结论。

三段论推理、条件推理和线性推理是演绎推理的重要形式。

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知识前提到一般知识结论的推断,即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

归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归纳推理与其他思维形式一起在问题解决和学习活动,尤其在概念形成、概念与行为的联结、将感觉和记忆信息结合到知觉中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归纳推理是一个人认知发展和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29、答: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特征,即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人们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不同于智力上的差异,它无好坏之分,但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

其中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性和沉思性、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30、答:操作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对操作行为进行强化,从而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操作性条件反射把重点放在外显的行为之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机、需要的满足等内部心理方面;强调环境条件和刺激,但并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①任何反应如果紧跟随以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四、简答题31、答: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应。

(1)感觉有以下特点:①感觉是对当前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直接反应,而不是对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反应;②感觉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应;③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义:①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

②感觉是认识的入口,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

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

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

感觉剥夺实验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感觉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又为维持个体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2、答: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第44,45区,位于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

法国医生布洛卡接待了一位失语病人。

这位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的其他方面正常。

病人去世后,尸检的结果表明,病人的左侧额叶受到损伤。

因此,布洛卡区为言语运动区,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这个区域受损会引发运动性失语症。

这种病人说话不流利,话语中常常遗漏功能词,因而形成“电报式”语言。

它可以产生协调的发音程序;提供语言的语法结构;产生言语的动机和愿望。

33、答:从形式上看,动机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双趋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双趋冲突。

最典型的就是“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2)双避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双避冲突。

例如,某人得了虫牙,疼痛难忍,但他迟迟不肯就医,因为他知道让牙科大夫治疗虫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者接受由虫牙带来的苦痛,或者接受牙医的治疗。

(3)趋避冲突。

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

例如,孩子愿意跟随爸爸、妈妈外出,但同时又怕受到约束。

(4)多重趋避冲突。

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

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多重趋避冲突。

34、答:(1)知觉的含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2)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①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连,而且也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以及原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②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被选择的刺激物是知觉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物是知觉对象的背景。

两者区别在于:知觉对象有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

知觉与对象可以相互转化,以保证有意义的事物内容成为知觉对象。

③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④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