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八年级历史期末测试(期末试卷:八下历史1——19课)班级姓名号数成绩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
这直接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A.提高了人民地位B.完成了国家统一C.加速了民族独立D.建成了社会主义2.“百年来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奴役的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违反一切内外敌人意志而勇敢地站起来做了历史的主人。
”这印证了新中国成立的()A.背景B.目的C.影响D.性质3.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其中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A.西藏和平解放B.青海和平解放C.云南和平解放D.宁夏和平解放4.自2014年至2021年连续八年的清明节,已经有八批共825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归国。
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半个多世界的中华儿女得以荣归故里。
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被誉为()A.和平卫士B.最可爱的人C.党的好战士D.钢铁卫士5.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
中国在取得抗疫攻坚战初步胜利后,大批医疗队再次出征他国,协助处理新冠病患,中国温度再一次温暖世界。
今日抗疫医疗队与抗美援朝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所举共同体现的精神是()A.国际主义精神B.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6.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农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图1为土改中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据此可知,经过改革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变为()A.地主所有B.农民所有C.国家公有D.混合所有7.“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1952年,中国农民发出这一感慨是因为()A.颁布了《共同纲领》B.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图1D.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了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成为了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这直接反映了()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9.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
据此判断,该报道()A.赞扬了农村合作社的优势B.表达了粮食丰收的喜悦C.暴露了农村合作社的局限D.揭示了三大改造的实质10.图2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出现于( )A.新中国成立后B.土地改革完成后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三大改造完成后11.1956﹣1966年我国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探索建设,曲折发展B.改革开放,继往开来C.政权巩固,社会过渡D.“左”倾泛滥,国家内乱1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
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13.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这项工作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社论中党的这项“中心工作”是( )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阶级斗争D.军事建设14.国外一位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与此观点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C.中国重返联合国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5.图3所示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16.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以“松绑”为契机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了。
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A.实行公私合营B.扩大企业自主权C.推行企业股份制D.鼓励企业兼并17.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材料中的“新经济体制”指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体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经济特区不仅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资,还引进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B.建立的目的C.发挥的作用D.发展的过程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D.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图2 图320.观察图4,中共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如果给图4漫画配上说明性的文字,最后选择( )A.改善生态环境B.努力发展经济C.党风廉政建设D.反对铺张浪费 21.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这个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A.港澳人民的共同心愿B.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C.我国外交成就显著D.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3.20世纪80年代末,福建台资企业近500家,投资金额2亿多美元;20世纪90年代末,增至约5 856家,投资金额79亿美元。
由此可见,海峡两岸( )A.文化交流历史悠久B.经济交流不断加强C.人员往来日益密切D.统一阻力完全消除24.“要抓住当前带动或制约我国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高速计算机、航天与天基信息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断提升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整体水平,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必要物质技术支撑。
”材料说明( )A.我国军种日益完备B.科技强军的重要性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D.我国军力超过他国25.“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求同存异”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一国两制”的构想26.《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
图5为该周刊20世纪70年代某期的封面,主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尼克松访华意味着( ) A.中美正式建交B.中美关系得到改善C.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一致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7.图6-图9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相应领域的变迁与成就,该领域是( ) A.交通通信 B.生态环境C.文化教育D.医疗卫生28.春节联欢晚会是赞助商竞争的舞台。
20世纪80年代主流赞助商是钟表厂和自行车制造厂,90年代是家电生产厂,如今则是互联网公司。
这反映了( )A.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B.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C.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6 “复兴号” 图7 港珠澳大桥 图8 我国生产的C919客机 图9 5G 时代来临图4 图5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材料表1 1997-2013年香港经济发展部分数据统计1997年2013年本地生产总值 1.37万亿港元 2.12万亿港元政府财政储备4575亿港元7557亿港元外汇储备928亿美元3112亿美元对外商品贸易总额 3.07万亿港元7.62万亿港元——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⑴根据材料,简述1997-2013年香港经济发展的趋势。
(2分)⑵小历认为,回归后的香港能保持经济发展与繁荣,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施,你是否同意小历的观点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6分)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见图10所示的图文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10材料二图11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⑴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根据材料一,简述所示史料同属的类型,并概括抗美援朝中国参战的目的。
(4分)⑵根据材料二,简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并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6分)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新中国在成立后积极伸出橄榄枝,对尚未实现民族独立的周边国家进行无私援助,越南和朝鲜是最早和首要的受援国。
中国推开了对外交往的大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能力和意志,中国也为自身建设争取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摘编自杨港《中国共产党(1949—1956)国际形象塑造研究》材料二凝聚开放共识,讲好中国故事。
图12 图13⑴根据材料一,简述新中国援助的两个国家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意义。
(6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并写出图12、图13中的一幅图片序号,说明所选图片背后的“中国故事”。
(4分)⑶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图14 中共百年重要会议(部分)s⑴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2分)⑵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10分。
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年春八年级历史期末测试(期末试卷:八下历史1——19课)图14中共“一大”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11935年1月2022年10月 1978年12月 1949年3月 ——摘编自《中共党史》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