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试题考点一物质日子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进展C.物质日子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准确明白广告信息是关键。
经过材料中广告内容,能够分析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但商品只涉及物质日子的变化,没有体现衣、住、行等方面,结合广告具有时尚性,从这两个方面推断C项是最佳答案。
2.(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暂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往后,闻中央地点各官厅,漫别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觉,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别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别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故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D 本题要紧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咨询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官员及百姓日常礼仪和社会习俗的事情,由材料别能得出A项结论;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反映出“受之者”和“施之者”等级观念还是浓厚,但“受之者”故意玷污平等制度在材料中体现别出,故排除C,D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评】结论型挑选题的解题技巧结论型挑选题也称论证分析型挑选题,普通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题干普通为教材中未浮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推断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中的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推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上题算是属于该类型的结论型挑选题)。
解题思路普通分为三步:(1)明白题干提供的历史结论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举行分析(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对官员的称谓仍未改变);(2)通读题干,弄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举行分析推断(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的变化);(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普通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具体特征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解题办法,如上题能够采纳史论结合法解答。
3.(2012年四川文综,17)史学家傅斯年以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讲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别越过去讲”。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进展别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明白分析和推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截了当依照材料作出推断,从表中的内容能够直截了当看出的是吴虞消费事情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判断,因此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点志记载,民国阶段某都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只是十之二三”。
对此明白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省更为流行B.都市尚且这样守旧,更别要讲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具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阶段婚姻日子变迁的认识。
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别符;由题干材料中某都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
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脚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脚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降③日子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猎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日子的变化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知道题干中的材料,经过对照能够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足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足等取代,讲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日子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
故①③④正确。
清末民初成立了非常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浮现了“大脚板子毕业生”。
这比起前面的“烂秀才”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因此②与题干别符。
6.(2013年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咨询题: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胖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别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因此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算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
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别服饰。
他以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很别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别入的装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他讲:“自以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日子和他们的日子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钞票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材料三“文化大革命”阶段“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阶段,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少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明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妨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1)依照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对于服饰的基本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讲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依照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啥以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讲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进展的重大妨碍。
(3)依照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要紧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举行简要论证。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别并且期的服饰变化。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服饰变化的妨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第(1)咨询“目的”据材料信息“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作答。
“观点”据信息“夫服者,因此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作答。
“时代背景”依据材料时刻“前325~前299年”可知处于战国晚期,社会处于转型时二、挑选题1.(2016·湖州名校联盟学考交流)《史记·太史公自序》确信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
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 B解析儒家要紧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积极入世,与材料意思别符,故A项错误;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情况少而成就大,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注重有用,与材料意思别符,故C项错误;法家注重法治,与材料意思别符,故D项错误。
2.(2016·金华名校联盟学考交流)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阶段,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进展妨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点观点与自由主义别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有点观点与自由主义别谋而合”别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既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点观点与自由主义别谋而合”,故B项正确;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逝,与“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进展妨碍深远”别符,故C项错误;法家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与“有点观点与自由主义别谋而合”别符,故D项错误。
3.(2016·绍兴学考满分加餐练)《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答案 D解析兼爱非攻尽管是墨家的主张,然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材料提到了德,然而别够全面,故C项错误;本题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结合“举公义,辟私怨”,故D项正确。
4.(2016·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春秋战国阶段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荀子C.韩非D.墨子答案 B解析“重法爱民而霸”,别符合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荀子广泛汲取各家思想的精华,符合“隆礼尊贤……重法”,他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符合“好利多诈而危”,故B项正确;“隆礼尊贤而王”,别符合韩非的主张,故C项错误;“隆礼尊贤……重法”,别符合墨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
5.(2016·绍兴查缺补漏)《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
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 C解析取法古代没有过错,遵循礼乐才干没有邪念,这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俭的观念属于墨家,故B项错误;奖赏分明,人民自然勤勤恳恳工作,刑法严明,人民自然遵循法制,属于法家思想,故C 项正确;道的观念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6.(2016·嘉兴学考命题交流)战国阶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翼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动身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操纵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答案 D解析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个儿的治国主张,别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别符合儒家和道家,故 C 项错误;儒法道墨的主张基本上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