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历史悲剧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关键,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最后还是逃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这是祥林悲剧的真正意义。

祥林嫂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及种种迫害,曾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但这种抗争不仅无效,而且导致其越陷越深的可悲结局。

小说《祝福》深该地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盾牌及其掩盖下愚弱的国民劣根性,二者共同造就了在“无爱的人间”的一切以祥林嫂为典型的被蹂躏被压迫宿命的必然。

【关键词】《祝福》传统文化国民性悲剧【正文】一、背景与主要内容: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二、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在《祝福》中,首先对造成祥林嫂悲剧负责的,就是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风俗信仰禁忌等。

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遭遇为主要情节,以鲁镇为传统旧社会农村的蓝本,以民俗意味极浓的“祝福”时节拉开序幕: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各种人物在鲁镇社会的舞台上竟相亮相,粉墨登场。

“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俨然作为儒教的代表人物主宰着鲁镇的日常生活秩序。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妇女的戕害是首屈一指的:从“三从四德”到“男尊女卑”,从“三寸金莲”到“表彰节烈”,无不浸露着中国妇女的辛酸史和血泪史。

在男权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整个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是扮演着从属、附庸、第二性的“他者”地位的,祥林嫂也不能被排除在外。

祥林嫂以寡妇之身拒绝婆家安排再婚,头撞香炉的一幕不正无可辩驳的说明了中国儒教妇女观对其毒害之深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祥林嫂已经被强大的封建正统思想同化了,她早已经成为儒教一统天下的驯服的良民了。

当信奉程朱理学的封建社会卫道者“鲁四老爷”的一语指斥祥林嫂为“谬种”时,她其实不仅在旁人眼中,就是在其自身的道德判断中,也俨然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了。

(一)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鲁四老爷”在文中也便是道家思想的化身,这可从他家门前的朱拓的大“寿”字窥见一斑。

在旧中国讲理学的人大都兼信道教,他们是于孔孟之外信奉太上老君或关圣帝君的。

刻画这个人物,鲁迅先生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只是几句话,可就从这几句话中人物的特点就突现了出来。

首先,文章在介绍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先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间里也映得较光明,极鲜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由此可见,这个“寿”字在书房中的位置是极醒目的,也可以推想主人对它是非常重视的。

我们想,书房本是用以安心读书的,即便有一些装饰用的字画,也应该是反映个人品性追求或激人上进的内容,而这里的“寿”字,分明是主人追求长生久安思想的体现,一般是挂在正堂或卧室的,而他却直挂到书房里来,也可见主人家的心志不在读书一事,从侧面也反映出鲁四老爷这个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的本质。

另外,作者还强调这个“寿”字是“陈抟老祖写的”,追溯陈抟老祖,我们知道他是五代宋初的一个道士,“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

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

此外还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丹之事。

”(《辞海》)可见他是宋代理学的先驱者,鲁四老爷挂陈抟老祖的“寿”字,大概正如后世儒家弟子供奉孔子的画像一般,含有尊崇之意。

这一点交代强调了鲁四老爷的身份,为他在后文中顽固残酷地对待祥林嫂作了铺垫。

所以,鲁四老爷作为顽固的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寿”字体现出来的分明是他们在追求他们生命的长寿,而这长寿正是建立在对祥林嫂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物质剥削与精神压迫之上的,他们对长寿的拼命追求,对“祝福”的重视,也暗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及反封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其次,在听人报告祥林嫂被抢的过程后,他只说了一句:“可恶!然而……”这里的“可恶”说的应该是祥林嫂的婆婆,因为她这样地抢人,闹得沸反盈天,影响了他们家的声誉;“然而……”则应是他转念一想,婆婆动手抓儿媳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也就不必说什么了,这充分显示出他是站在封建礼教的立场上的。

当卫老婆子到他们家时,鲁四老爷先是一句“可恶!”,这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四婶已经在下文中给解释的较明确了,随后卫老婆子巧言答辩,说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这时鲁四老爷又一个“然而……”此处,意思就是再荐一个可以,然而千万不可再荐逃出的寡妇。

(二)以“柳妈”为代表的麻木冷漠的看客在《祝福》中,“柳妈”在文本里作为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或发言人的春光乍现,对祥林嫂来说,无疑对她苟延残喘的命运来说更是致命的一击。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下层劳动妇女,有着不幸的命运,是可怜的,然而她对自己的不幸却无知无觉,实在令人哀其不幸,却又怒其不觉。

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从她那“打皱的脸”,笑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可以得到应证。

尽管生活贫穷苦涩,艰辛压抑,她仍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并自觉地化为实际行动做“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与人为善。

但她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充分说明柳妈不仅信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事二夫”、“贞节大于生命”,而且还自觉主动舞起“封建贞烈观念”的板斧向祥林嫂砍去,更可悲的是她全然不觉自己是一个刀斧手,还以为是救世主呢,作为“善女人”的柳妈对祥林嫂所谓的来世或死后的忠告,更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鲁迅以相当严峻的态度对待阴司被分尸的图景带给她的精神恐惧,而“捐门槛”的象征性赎罪仪式之所以不被他人理解,显然也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化隐喻,即:在现世间所谓罪不可赦的祥林嫂只有通过一死才能澄清和恢复既定的鲁镇社会的正常风俗秩序,这是何等的残酷!总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尤其是礼教的轻视女人,把祥林嫂置于社会的最底层,间接给予她的是卑贱的躯壳和麻木的灵魂;道家思想中,尤其是根源于“巫鬼”的文化禁忌,把祥林嫂的不幸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间接给予她的是心灵的震颤和灵魂的冷漠;释家思想中,尤其是佛教的善恶报应和生死轮回学说,把祥林嫂更进一步地扒进宿命的深渊,在无爱的人间“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至此,在《祝福》中鲁迅彻底戳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有的“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的道德谎言,从而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步步质疑,理性批判和彻底否定。

二、对国民性的批叛“国民性”是鲁迅一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近半个世纪里,他都在不断地剖析着国民的弱点,在不息地寻求着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这不但常常占据了其思想活动的中心,而且还往往成了其诸多作品的主题。

鲁迅早就说过,他希望他的著作“待再经若干岁月,又当化为烟埃,并纪念也从人间消去,使他的事早已“完毕”。

[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

鲁迅在《呐喊》序言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3]诚然,鲁迅对国民精神的改造又是有极大阻力的:这不仅仅在于国民精神的愚昧麻木或迷信封建等的落后性,而恰恰在于不觉醒的国民视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成为其用来慰藉自己甚至娱乐自己感官视听乃至灵魂的东西。

可以说,鲁迅对国民性的探索和研究非常深广,他从现实人生的精神病态出发,对国民精神上的各种痼疾进行具体解剖,国民身上的种种精神病症无不在他的笔下暴露无疑。

这些精神病症中的主要痼疾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鲁迅的笔下,国民的愚昧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旧中国的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传统,也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愚昧与不觉醒。

因为这种“愚昧与不觉醒”正是封建礼教赖以存活、滋生、为害天下的土壤。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封建“四权”的绳索犹如千斤铁链,紧紧的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终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以柳妈为代表的冷漠的看客迫害的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终在人们年终祝福欢乐的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倒在了漫天的大雪之中。

祥林嫂衔冤而死,死得慌恐不安。

祥林嫂临死前,似有所感悟。

“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但这种“疑惑”又是不明确的,“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希望“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又怕因为“那两个死鬼的男人”,“阎罗王”要把她“锯开来,分给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