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梁启超对国民性的批判

简论梁启超对国民性的批判

简论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温广救
(上海大学文学院,07社会学 3号)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学说中批判了国民性的种种弱点,历诉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对民族心理的摧残,呼唤重建新民德、开民智、铸国魂。

本文从国民性问题的提出、国民性的弱点和原因、国民性改造及国民性批判的意义几方面对梁启超的论述做了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梁启超;国民性;批判
自1840年以来,民族危亡的问题就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而梁启超、鲁迅、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先锋,他们迫切地希望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有伟大的国民精神作为支撑。

“艰难的国运”需要“雄健的国民”来挽救民族危机,而当时中国国民中恰恰缺乏这样一种“雄健”的精神。

这使得这些思想先锋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国民性”问题。

而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为集中地探讨国民性问题的人就是梁启超。

一、国民性问题的提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蹂躏,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抗斗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的上层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便是他们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所进行的求强求富的实践,但最终的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梁启超在反思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同时,也开始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去探寻中国落后的根源和救国救民的真理。

于是他就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从传统文化、国民心理、封建统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积弱的根源,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其中“爱国之心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

表现在一,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二,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线;三,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三个方面。

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开始对社会、民族、国民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省,他已深深地认识到旧有的国民性已成为中国积弱的最大根源。

这些认识为他后来开启新民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于1902-1906这四年间编撰了《新民说》,他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对国民性改造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发出改造国民性的呼声,呼唤新民快快出世。

在他急切的呼喊声中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国民性的弱点和原因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前就开始认识到了国民性的弱点。

1897年,梁启超著文说:“西人侮
我甚矣”,他们说中国人“野悍”、“愚诈”、“虚伪”等等。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更说中国人有“骄傲”、“愚蠢”、“恇怯”、“欺诳”、“暴虐”、“贪私”、“因循”、“游惰”等恶德。

外国人对中国国民性弱点的批判,深深地影响了梁启超。

1900年的《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指出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等国民性弱点。

1902年的《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梁启超指出中国国民性格上的主要四条缺点:“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欠缺”、“自治力之欠缺”。

”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对国民性弱点的分析最全面,他指出中国民族“缺乏功德、无国家思想、无进取冒险心、无权力思想、无自由意识、缺乏自治精神、富有保守性、无自尊心、无毅力、无义务思想、文弱柔懦、私德堕落。

”梁启超批判最多是国民的奴性和国民的冷漠旁观。

他认为国民无责任感,不知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国家的一分子;更不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为什么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人有如此多的劣根性呢?
针对国民性的种种弱点,梁启超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原因。

梁启超把国民性弱点的原因归结于封建政治专制、文化专制的产物。

他指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以天下为私产,国民就像奴隶,屈服于专制的淫威之下。

无爱国心,无尚武精神,冷漠旁观,卑屈怯懦,无政治能力,缺乏冒险精神等,都可归罪于封建专制。

还有,封建学术,统一思想,使国民服从于专制制度,摧残了民族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原因。

三、国民性的改造
“国民性批判”的最终指向是通过改造社会来改造国民性,以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实现救亡图存。

对国民性进行改造,这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国民性的弊端正如鲁迅在《两地书·十》中所说“是历久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

”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构建健全的民族心理,这恐怕比国家改革和反抗侵略还要艰难,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梁启超在剖析了国民性的种种痼疾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推翻专制主义政体,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国民性扭曲的根源。

国民性痼疾在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滋养下,早已根深蒂固。

但在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中的主导精神线索,已经充分显示出自己落后和腐朽的一面,中国如不进行改革,就无法改变贫穷被奴役的命运,无法强盛起来。

许多启蒙主义者如严复、梁启超、鲁迅、邹容等都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推翻专制政体,使国民摆脱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充分享有自由、民主、人权,使人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独立的人。

因此说,推翻专制政体是改造国民性的首要前提。

第二,学习他人长处,培养国民具备良好品格。

中国要强盛,就应该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他尤其钦佩盎格鲁撒逊民族和日本民族。

他认为这些民族之所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是因为他们的国民性中的精神。

如敢于进取、冒险的竞争意识;维护权力、履行义务的法律意识;自由、自治、合群和公德意识。

而这些都是我国国民所不具备的。

第三,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固有的民族精神。

梁启超认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

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

他在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更强调要习他人长处同发扬本民族固有的精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造就出一代崭新的国民。

四、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批判的意义
梁启超对国民性批判的探讨无疑在促进中国人的近代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长期以来,生活在专制主义思想氛围下的大多数人,已经被奴役和压制得十分麻木愚昧,他们只能盲从着专制主义统治者的旨意,在既定的轨道上蹒跚前行,却无法超越这落后狭隘而又陈旧的轨道。

专制主义的精神毒害,使国民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进而受到列强的入侵而盲然不知所措。

梁启超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国民性所作的剖析、发出的“新民”的呼唤无异给了国人猛烈的一击,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

其次,它影响了五四以来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代启蒙学者。

在思考“国民性”问题的这个方面,梁启超给予鲁迅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梁启超撰写的有关论文,大部分都发表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而鲁迅正是这些报刊的积极读者。

还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

最后,梁启超在鼓吹变革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国民性问题作了深层思考,为中国这头睡狮的觉醒拉开了序幕。

综上所述,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原因。

梁启超正视国民性弱点,揭示它的原因,提出如何改造国民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后来的学者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后人的反封建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允明.“新民”学说及其命运——论梁启超的《新民说》[J].北京社会科学,1987,(3):113-123.
[2] 沈善洪,王凤贤.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初探[J].学术月刊,1984,(11):29-33.
[3]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00-155.
[4] 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8-1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