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一背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简称片区)地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是新时期我国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片区正处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南与越南接壤,是我国西南边境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片区的突破发展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同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对稳固我国国家安全和边境地区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实现该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规划指导。

近年来,片区所涉及省、市等各级区域也开始了部分区域合作的工作。

2013年5月,在南宁召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省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滇桂黔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磋商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交流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经验,围绕交通、能源、水利、林业、扶贫、工业和信息化、跨省协调机制等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进行了磋商,签署了三省区片区跨省协作备忘录,启动片区跨省协调机制,标志着跨省协调合作迈出重要步伐。

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研究提出联合向国家争取支持的政策建议。

2014年5月,广西百色市委、市政府出台《百色市城镇化攻坚战实施方案》,旨在为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宜居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打好城镇化发展攻坚战。

然而片区还未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发展及其贫困的协调推进进行磋商。

为了更好地推动规划中部分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近年来片区城镇化发展的状态、成功模式以及未来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以实现新时期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战略目标。

我国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3%,从理论来说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由于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力不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中小城市众多,大城市缺乏;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对区域长期发展不利。

城镇化是目前我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点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片区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片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生态脆弱,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挑战。

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发展是重要课题。

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概况(一)区域范围按照《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本区域范围包括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市、区)80 个,县(市、区)11 个,共91 个(见图1),国土总面积为 22.8 万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

区域内有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区)83 个、老区县(市、区)34 个、边境县8个,集贫困、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等特征于一体,是国家新时期确定的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片区。

图1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范围示意(二)自然条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位于我国最大的石漠化分布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

西南岩溶区以贵州为中心,包括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1亿多人口,是世界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

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性季风气候,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致使区域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治理难度非常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地球癌症”之称。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的建设、生产和生活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及其与广西盆地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

气候类型主要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深刻,年均降水量880-1991毫米。

片区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育良好,地跨珠江、长江两大流域,是珠江、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有红水河、左江、右江、融江、清水江等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本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地理环境本底;自然景观独特,旅游开发潜力大。

矿产资源富集,锰、铝土、锑、锡、铅锌、磷、煤炭、重晶石、黄金等储藏量大。

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7.7%。

(三)经济社会概况经济稳步发展。

2014年末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总人口约3522万,其中乡村人口 2906万,有壮、苗、布依、瑶、侗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据统计,2013年,三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4%,远高于7.7%的全国平均增速;三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5.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片区农村居民消费较上年增长20.8%,高于全国农村12.1%和全部片区14.2%的平均水平。

湘黔、贵昆、南昆、黔桂等铁路,沪昆、广昆、汕昆、兰海、厦蓉等国家高速公路贯穿本区域,已建成百色、兴义、六盘水、文山等机场,初步构筑起内外交通运输骨架网络。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县域经济薄弱。

资源就地转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能力弱,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旅游等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缺少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落后,尚未形成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和交通瓶颈制约突出。

水利建设滞后,骨干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小微型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工程性缺水问题特别突出。

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为27.8%。

交通主干网络不完善,榕江至三江、罗甸至乐业、富宁至那坡等省际交通瓶颈突出,县际公路连通性差。

县乡公路等级低、质量差,4.9%的乡镇和65.6%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17.4%的行政村不通公路。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项支出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医疗卫生条件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还有9.7%的村未建立卫生室,13.5%的村卫生室尚无合格医生;14%的自然村不能接收电视节目;义务教育质量差,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低,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年;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

干部群众市场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户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四)贫困特征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近年来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三省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85万减少到574万,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6.3%下降到21.9%。

但片区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相伴生,与自然灾害频发叠加,与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与民族和边境问题交织,石漠化区成为中国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现象最复杂、贫困类型最多样、贫困分布最广泛、贫困程度最深重的地区。

区域内有6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农户收入来源单一,部分贫困群众住房困难,杈杈房、茅草房比例高,人畜混居现象突出。

岩溶面积 11.1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7%,其中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 3.3 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有 80 个县属于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9 亩。

土壤贫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生态条件脆弱。

三滇桂黔片区城镇化发展过程分析(一)指标解释和资料来源城镇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过程,涉及人口、土地、产业的转移。

区域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推进,因此,城镇化进程是人口、产业、土地转换的综合过程。

评价和分析城镇化进程也应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根本目标,产业城镇化是核心支撑,土地城镇化是外在表现。

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分析城镇化率。

虽然综合分析三种城镇化率之间的耦合发展,非常有助于把握区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但由于目前统计资料缺乏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相关指标,考虑到现有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本文在县层面只分析了人口与产业城镇化状况。

人口城镇化的计算模型为:U r=(P-P r)/P×100%,其中P是区域总人口,P r是乡村人口;U r 与户籍城镇化率值近似,在理论上比真实城镇化率(以城镇常住人口作为分子得出的城镇化率)略低。

产业城镇化率的计算模型为:U i=(I s+I t)/G×100%,其中I s指第二产业增加值,I t指第三产业增加值,G是地区生产总值。

土地城镇化率计算模型为:U l=L c/L×100%,其中L c为建设用地面积,L为城市市区或县城城区面积。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从2004年到2014年。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4年《县域统计年鉴》、各市年鉴、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数据处理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个别县区只有个别年份指标值缺失,则通过线性插值得到;如果在研究时间段内,某个指标的各个年份指标值均缺失,则默认为缺失值,不进入分析范围,本文中贵州的西秀区、钟山区两县的历年人口城镇化率为缺失值。

(二)整个片区城镇化发展总体趋势图2 片区整体的产业城镇化率从图2可以看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整体产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产业城镇化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产业城镇化率呈一条平稳增长的折线,数值从2004年的69.5%增长到2014年的85.1%。

同时段内,全国产业城镇化从2004年的86.6%上升到2014年的90.1%。

因此,片区产业城镇化初期和末期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同时也说明在总产值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片区的非农产业部门实力不断提升,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未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从图3可以看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整体人口城镇化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10.6%上升到2014年的14.9%。

由于本文计算的人口城镇化率相近于户籍城镇化率,而非城镇常住人口下计算出来的城镇化率,前者要比后者略低。

但考虑到贫困山区乡村移民规模不大,同时只做片区内的横向比较,可将它作为反映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说明城镇在吸引乡村人口定居方面的能力不强,城镇发展实力亟待提高,城镇相关的制度改革需要大力推进,以此来吸纳更多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里面,提高城镇化率。

图3 片区整体的人口城镇化率(三)三个片区省的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1.广西片区整体城镇化发展广西片区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稳步增长,其中人口城镇化的波动较强(见图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