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文章探讨我国西南部地区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2;岩溶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8省(市、区);水土流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较为突出;该区域植被历年相对稀少,易受破坏;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雨水多为“灾害性”雨水。

了解该地区独特地理概貌,对于进一步有效推进西南地区的深化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标签: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自然环境
纵观历史,导致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原因的客观因素或先天因素主要是先天的地理劣势,或者说,就是西南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等,因此,深入地探究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岩溶等实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
1、岩溶及世界岩溶概况
岩溶,也叫喀斯特,在世界地理发展史上呈现了石钟乳、溶洞、石林、地下河等形态多样的地理现象。

目前,世界岩溶面积约为2200万km?,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脉到法国中部地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美国、古巴、牙买加及澳大利亚。

[1]
2、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2]
我国的岩溶面积约为344.4万km?,占总国土面积的1/3。

其中,西南岩溶山区作为全球3大块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位于北纬22°00?-30°04?和东经100°34?-114°10?,包括了8省(市、区):贵州、广西、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以及广东北部地区;可以说,西南岩溶山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层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世界三大岩溶集中连片中面积最大、岩溶作用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地区。

[3]该区域景观奇特丰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较为突出,历来生态非常脆弱,因此,“在全球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4][5]在西南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在8省(市、区)的分布面积共为194.69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0.28%。

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53.26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7.36%。

[6]
二、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概况
石漠化就是在湿润半湿润等气候、岩溶地貌和特殊水系水文等自然地理的条件下,以人为活动为主要破坏因素,逐步地产生植被受损、土地退化、土壤流失、土壤层减薄甚至岩石大面积裸露,极大地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

因此,地学家认为,石漠化问题是岩溶问题重要体现之一,是岩溶地区
最大的岩溶问题,且“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7]。

根据《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可知[8],通过2004年至2005年对西南岩溶山区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8省(市、区)460个县(市、区、旗)石漠化的科学监测,其监测结果是:
第一、石漠化土地面积及其分布概况:全国在岩溶方面的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8省(市、区);到2005年12月,我国石漠化总面积是12.96万km?。

从我国石漠化分布概况来看,贵州的石漠化面积为331.6万公顷,占全国石漠化比重为25.6%,在省(市、区)分布中最多;长江流域的石漠化面积为732.1万公顷,占全国石漠化的比重是56.5%,在流域分布中最大。

[9]
第二、我国潜在石漠化[10]。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在《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可知,在我国潜在石漠化土地的分布中,从省(市、区)分布来看,贵州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是298.4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的比重是24.1%,居全国最大;从流域分布来看,长江流域潜在石漠化面积732.1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的比重56.5%,居全国流域分布面积最大。

并且,石漠化问题是我国岩溶地区问题中的最大的问题,贵州石漠化在地学领域及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中具有完整性、典型性等特征。

[11]
三、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就是在水、风、重力等自然或人为的长期作用下土壤及其结构发生了疏松、变质或破损等现象,在水流作用下发生的水土大量流失的自然现象。

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特殊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地理条件下,水土流失现象更容易发生,并且最为严重,危害性相对较大。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3002)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20-04-02-02)联合资助的重点课题《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所载,水土流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较为突出、严重。

[12]在流域方面,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其后果相对严重:长江流域每年水土流失的蚀模数均大于3000吨/km?,植被受破坏,土地资源生产力下降,水源涵养性越来越差,工程性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加剧,石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下游泥沙淤积,水利工程效益锐减,上中下游的群众生产生活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都相关方面均受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期地导致了国家、人民在生命、财产等方面的严重损失。

[13]
四、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气象、植被的概况
在气象概况方面,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处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东部斜坡区域,长期处于太平洋季风以及印度洋季风相互交汇的边缘化的季风气候带,同时基于该区域的低纬度和高海拔以及冷暖空气频发出现交汇等条件,西南岩溶山区出现了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降雨丰富、湿润等气候特征,多数区域地处亚热带、热带
两个气候带之间。

[14]由于该区域地域辽阔、地质构成复杂等原因,区域内各省(市、区)的气候存在明显差异。

正如地学家所说的那样:“西南岩溶区的降雨、气温分布与地势的关系十分密切” [15],如贵州毕节试验区。

在植被概况方面,由于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具有岩溶等方面的、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为破坏的历史原因,该区域植被历年相对稀少,易受破坏,给当地区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地学家认为:“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岩溶植被:岩溶地区的植被具有石生性、旱生性和喜钙性,而植被生产力偏低,植被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 [16]五、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系水文等概况
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年降雨量相对较高,其自产水资源总量高于同等条件的非岩溶山区;可是,该区域的可采用水资源相对缺乏,这是因为该区的岩溶地貌特征所致,因为岩溶地表多为洞穴、阴沟、漏斗、暗河等地貌,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必然留不住从天而降的雨,难以蓄积于岩溶地表,绝大多数雨水以地下水的形式沿着岩石、顺着阴沟流出岩溶贫困山区,从而导致了该区域天干缺水的现象,但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天气变化多端、怪异多变,尤其是在春夏季的雨季又容易导致季节性洪涝灾害、泥石流、岩溶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雨水多为“灾害性”雨水[17],地学家认为:“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的岩溶作用构成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地表是崎岖复杂的地形,地下是规模巨大的地下系统,地表径流常常流失于地下,造成水土流失,泥沙充填地下管道常常形成阻塞。

因此,西南岩溶区土壤易旱、易涝。

” [18]
六、西南岩溶山区贫困县概况
“根据1:50万西南地质图的统计,以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于30%为标准,厘定西南岩溶石山区有岩溶县292个,集中分布于滇东、桂西、黔、湘西、鄂西、重庆南部和东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国定贫困县,全国592个,其中分布于西南七省一市的贫困县有224个,大于2/5,而西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0.3%;分布在碳酸盐岩区的贫困县127,占西南贫困县总数的56.7%。

” [18]
2005年地学家认为,在西南岩溶地区,岩溶县(市、区、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非岩溶县(市、区、旗);西南岩溶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163人/km?,高出当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1人/km?的46.8%。

[18]
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而边远的地区,所以该区域自然景观美丽、独特,多为原生态景观,社会情况复杂,等等。

总之,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具有先天性的岩溶地理条件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从而演绎了目前特色的发展状况。

【注释】
[1] 刘丛强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表物质循环—西南喀斯特土壤-植被系统生源要素循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2] 曹建华,袁道先.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2.
[3] 王宇.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40.
[4] 陈文富.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2.
[5] 吴应科,郭纯清,毕于远.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自然与经济、地位与作用及其开发治理的若干重要问题讨论(摘要).云南省岩溶地区治理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材料[C].1996.8.
[6][15][16][17][18] 曹建华,袁道先.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13.117.36.34.33.
[7][12][14]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120.
[8][9][10][11] 国家林业局.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06.06.21(2).
[13] 王杰等.长江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M].1997.320.
杨泽龙(1978-)男,贵州织金人,博士,副教授,供职于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区域社会发展模式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