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淮南市寿县二中朱继筠一、说教材荀子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思想博大精深。

本文节选自《天论》,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而生产不精,政令不明,礼义不修,这些现象则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

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

文章最后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蓄养和控制。

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

除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外,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

这是本文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思想及其文章特色;2、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3、认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的借鉴意义。

方法与过程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3、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既要认识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对“人定胜天”思想在当下的辩证认识和评价。

三、说教法学法1、高二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3、结合学生学过的《劝学》及对诸子思想的了解,积极激发学生多元思考,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从《劝学》中,选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句子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荀子思想及文章特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PPT)(板书: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二)解题请学生找出标题中两个词类活用的字,并翻译标题。

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学习的选文内容是1、4、5、8段。

学习的重点是天人关系。

(板书:天、人)(三)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圈点勾画和品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速读1、4、5、8段,划出每段体现出天人关系的关键句。

第一段的中心观点句:治乱非天也、时也、地也。

归结:治乱由人君。

第四段的中心观点句: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

归结:天不可畏。

第五段的中心观点句:人祅则可畏也。

三者错,无安国。

归结:人祅可畏。

第八段的中心观点句: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归结:(人)制天命而用之。

(PPT)2、让学生诵读1、4段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以及他对“天”有怎样的认识。

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非天也治乱非时也非地也(PPT)(板书:天——天行有常)3、诵读第5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人祅”所指的是什么以及荀子有怎样的认识。

生产不精政令不明三者错,无安国(PPT)礼义不修这些现象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

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这也照应了第一段的“治乱由人”。

(板书:人——治乱由人)4、请学生阅读第8段,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天人”关系。

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

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

大天而思之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有物之所以成(PPT)(板书: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5、小结:通过以上诵读探讨,指导学生归纳明确本文的两个观点:“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延伸探究通过学生联系当下,合作探究,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同时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又可以大有作为,那么,请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谈谈对“人定胜天”的认识。

联系当下,图片展示。

(PPT)1、敬重天,敬畏天;2、认识规律,合理运用规律;3、适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PPT)总之,“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就能人定胜天。

可以说,荀子这种“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是其“天人之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荀子把这一时代赋予的思想运用到历史哲学领域,充分关注了人的问题,使其在对历史哲学理论的阐释中,能与“人”联系起来考察,而不再是外部自然力的附庸。

荀子的历史哲学理论获得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形态,这种形态能出现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是极为可贵的,它至少表明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对社会、历史、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

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

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

倒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荀子的哲学思想化为实际运用,实现读写结合,学思结合。

1、完成本文重要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纳总结。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是如何辩证地看待“事在人为”,请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天——天行有常人——治乱由人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狱中杂记淮南市寿县二中朱继筠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3、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借助注释或资料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圈点勾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3、通过诵读品析揣摩本文的思想情感。

4、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尊重生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出示作者画像)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江城芜湖,与芜湖一衣带水的桐城曾诞生过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一时间“天下文章在桐城”。

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他在为文上有哪些主张呢?(让学生结合注释回答,板书课题)1、知人,强调内容:清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即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有丰富的材料;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和形式技巧。

(板书)2、论世,强调内容:《狱中杂记》是方苞因受好友戴名世文字狱...牵连而下狱,于狱中写成,主要追述他在刑部狱中见闻..。

..和感想二、整体感知,把握“言之有物”。

1、要求学生速度课文,注意字音。

(出示幻灯)窦(dîu)迩(ěr)胥(xū)牖(yǒu)矜(jīn)疑骈(pián)大辟(pì)罹(lí)缢(yì)痼(gù)奇(jī)羡俾(bǐ)2、既然作者写了在刑部狱中见闻..,那么写了那些人和事呢?(提示学生勾划出着重叙描的人物)明确:两类人物,以作者为代表的狱中犯人,还有就是狱官、禁卒等。

3、下面就大家列举的这些人物,看看他们在狱中各有什么表现?这个问题分两步完成:①先指导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相应语段,说说读后的感受,认识其令人发指的罪行,注意关键词“械”“取保”“剂”“罹”等。

明确:写出了狱官、禁卒等人不择手段虐待犯人,诈取犯人钱财的罪恶勾当;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残忍狠毒、勒索钱财无耻行径。

(板书)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把描写矛头指向这些奸诈的官吏,请快速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罪行的揭示?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相应语段,说说读后的感受,认识其令人发指的罪行,注意关键词“生”“诘”“奇羡”等。

明确:老胥等奸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奸民(狱霸)与狱吏内外勾结,牟取钱财。

(板书)4、通过同学们圈点勾画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监狱的种种黑幕,在这里道德之良心尽失,法律之公义全无。

那么,是什么造成他们如此残害无辜、贪赃枉法呢?要求学生找找有关语句,说一说。

明确:“皆利系者之多”,一个“利”,使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使不法之徒逍遥法外、肆意妄为,使贪官奸吏暴虐成性,贪赃枉法。

(板书)5,、由此,文章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一个悲惨现象,大家读一读,找一找,看看是什么?明确:瘟疫流行,死者众多。

其因:牢房阴暗闭塞,空气污浊,拥挤不堪。

(板书)6、小结,本文以作者亲历,揭露了清王朝天子脚下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有亲历者的控诉,也有作恶者自白;有罪行的概括叙述,也有典型的事例描写,真可谓“言之有物”,材料繁富,人物众多。

三、深入探析,把握“言之有序”1、种种黑幕,种种罪行,作者是亲历者,更何况作者是牵连入狱,自有怨屈的成分,置身于这样污浊不堪狱中,作者写出他的怎样感受呢?明确:面对惨象有疑惑——“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面对不公有建议——“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面对恶行有看法——“术不可不慎”(让学生品析两个“亦然”)面对不法有谴责——“渫xiè恶吏忍于鬻yù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让学生翻译)面对无辜有同情——“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2、由此可见,作者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是客观冷静的叙述,也融入了他的爱憎情感,即对无辜者深切同情,对“恶吏”揭露和谴责,对不问真情的“良吏”指斥。

3、种种罪行的叙述,种种感受的抒写,构成本文详识的材料、丰富的内容,文章的题目叫“杂记”,哪位同学来为我们解释一下?明确: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4、“因事立义,记述见闻”,种种罪行的叙述,种种感受的抒写,错综交杂,本文有没有杂乱之感呢?哪位同学来为我们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教师结合板书给学生提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