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篇讲读课文。

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教会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这篇文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的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
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在学生预习学习基础上,制定本课: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教学难点: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首先指导学结合课文注释及补充材料,疏通文句,掌握词类活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文语法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这篇课借古讽今的史论特点及语言特色。

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及现实生活来谈一谈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于始终。

2、采用多媒体手段,增大了教学的容量。

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及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教具及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案第一课时)
梳理性阅读:理解课文难懂的文言知识
结合课前所查资料与课文注释,弄清文章中所涉及的盛衰史实:
(1)受矢——请矢——纳矢。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这样评价《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之神髓。

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探究一下本文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得意?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齐读全文,教师点评,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等)
第四环节:课文解读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翻译)立论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根据: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2、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分析+板书)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提问:庄宗得天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请一同学找找并翻译作者怎么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一下。

b、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翻译。

大家可以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c、那么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A“皆自于人。


B“盛”——“忧劳可以兴国”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衰”——“逸豫可以亡身。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小结: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

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

3、由此看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论证结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原文+翻译)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他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思考:行文到此,论点已得到证明,本文可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明确:
①照应题目
②借古讽今。

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第五环节:课堂延伸
学过本文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自读课文,自由讨论,写出观点。

(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谈谈,也可列举名人名言或名人事迹。

)明确: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以古为镜;事在人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小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