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帝国主义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影响
【摘要】在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凭借其一手培植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依仗以英国为首的列强的有力支持,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
上台以后,袁氏竭力谋求复辟帝制。
然而,对形势的这种错误判断引起了袁氏政权的危机的总爆发,而这其中使袁氏政权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
列强对袁氏称帝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以日本的态度为主。
【关键词】洪宪帝制日本帝国主义列强
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个政权的诞生与灭亡都离不开列强的扶持与反对,袁世凯政权的建立与崩溃也不例外。
袁世凯在建立北洋政权之后,本以为此时外有列强的支持,内有遍布全国的北洋势力,复辟帝制不会有什么闪失。
然而就是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引起了袁氏政权的危机的总爆发,而这其中使袁氏政权走向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列强对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
列强对袁氏称帝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以日本的态度为主,可从三个时期来分析:
一、辛亥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袁氏推行亲英美的政策,使日本失去了渔利中国的机会,致使日本对袁氏的政权不满。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其政权,决定由袁世凯组阁。
1911年11月,日本政府表示“若清国政府肯信任日本政府,诚心乞援,当不惜赴援。
”日本驻华公使积极与袁世凯协商,并策划列强共同促成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在征求英国意见时,英国以反对外国干涉为借口,排斥日本插足中国政局。
英国公使朱尔典与袁世凯已经开始着手“南北议和”。
袁氏当然希望日本支持其“南北议和”,并打算利用日本的力量,达到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
当日本了解真相时,对袁氏与英国勾结十分不满,日外相内田康哉在给伊集院训令中说:“袁的居心称属费解,若袁果真有意疏远我,竟想利用我,或从中操纵,我自有对付之策”。
日本对袁氏外交失败后,转而策动与英俄两国采取联合行动。
当英国通过四国银行团提出援助清朝财政建议时,日本一方面向英国抗议;一方面令驻日本俄公使本野与俄商议,取得了俄国首相的同意。
同时,向美国强调革命军与清室均
无统治中国的能力,希望美同意日本劝导清朝接受名义上由清朝统治,实质上由汉人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并劝革命军放弃共和。
美国政府于12月答复驻美日使,不提中国政体问题,严守中立政策的立场。
日本始终坚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造成有利于解决“满洲问题”的条件。
清朝一旦依赖日本,维护君主立宪制,日本必能在满洲占有较有利的地位,进而控制满洲。
二是唯恐共和制对日本政治和思想产生不利于日本君主制的影响。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英国支持袁世凯。
然而,日本却向南方倾斜。
日本表面上声明严守中立立场,但实际上很多在华的日本浪人参加讨袁阵营,有的还从日本专程来华献身革命,日本军部更是跃跃欲试,驻华日军中从事策划反对北京运动者也与日俱增。
“二次革命”失败后,日本的企图落空,为了切身利益,不得不在表面上转而倾向北京政权。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时,日本承认北京政府,以图谋更多侵略权益。
二、一战以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俄等国先后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成了东方独霸的帝国主义国家,借口英日同盟,对德宣战,出兵山东。
1915年1月,日本向北京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并以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袁氏就范。
“二十一条”签订后,日本与袁氏政权的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发展到干涉袁氏洪宪帝制的地步。
“二十一条”交涉结束后不久,袁世凯酝酿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中国局势影响最大的是英国。
英对华政策的根本方针,是维护中国的安定,保持其对华的既得利益,无论在政治、财政或是其他方面,全力支持袁氏。
但在一战后,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逐渐为日本取代,并处处迁就日本的意向,对袁氏政权的支持已感到力不从心,但为了对抗德国,仍然尽量设法维护袁氏政权。
德国由于与英国对立,也极力争取中国的同情,于是支持袁氏的帝制运动。
此时,袁氏最顾虑的就是日本,他以为“二十一条”的签订可以满足日本,但日本贪得无厌。
一方面不满足于“二十一条”的内容;另一方面则为了与德国相角逐。
德国抢先承认袁世凯帝制以求得北京政府的好感,其目的在于实现对远东和中国的侵略计划,这对日本无疑是一大威胁。
英国因为欧洲的战争,不能不顾及日英同盟,尽力保持与日本的协调关系,同意日本共同警告袁氏的提议,随后俄国也同意加入,于1914年10月28日第
一次对于袁氏称帝发出了警告。
此时的袁氏急于登基,他认为只要给日本一定的好处,便可以转变日本的态度,但几次努力下来,日本态度仍然强硬。
袁氏登基之事已是骑虎难下,当进入十二月筹备登基阶段后,便招致了日本的第二次警告。
三、护国运动时期
如果说,前两次的警告,仅为外交行动的话,那么在护国运动时,日本便确定了倒袁政策。
首先,支持护国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梁启超、蔡锷等。
蔡锷赴云南,梁启超赴广州,都是在日本领事的保护下,穿着和服或以日妓为眷属而脱身的。
其次,支持日本国内民间反袁的各种活动,暗中保护中国国内的民间反袁人士。
对护国军不但给予物资援助,还派出有关人员前往西南援助。
第三,对袁氏政权又一致命的打击,即经济压力。
袁氏政府的财政很大部分是源于外债。
筹备复辟帝制的耗费越来越大,使得本来就十分困难的财政雪上加霜。
一战后,欧洲各国见日本如此激烈的反袁,也不愿再资助袁氏政府。
列强断绝对袁氏的经济援助,又给了摇摇欲坠的袁氏政权沉重的打击。
综上所述,洪宪帝制开始时,德英日等国以中国不发生内乱,不损害其在华利益为条件支持袁氏称帝,是为了争夺对袁氏政府的控制权和静观待机。
而袁氏称帝的时间偏偏选在一战方酣之时,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对华政策大多以日本的意志为转移。
当称帝之事呼之欲出,反对之声迭起时,日本预感到帝制可能引起中国内乱,就以此为借口联合西方列强出面干涉,劝告袁氏延缓帝制,煽动中国内部叛乱,对袁氏施加经济压力。
就这样,以日本为首的列强对袁氏洪宪帝制的出尔反尔,加速了袁氏政权的崩溃。
自认为在官场上能左右逢源、精通权术的袁世凯最终却没有逃过帝国主义列强的欺骗和玩弄。
参考文献:
[1]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并表主要文书.东京原书房,1956.
[2]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别册.东京原书房,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