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

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

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习俗还涉及到饮食所用的器皿和场合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食物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正所谓“绿色的就是菜,会动的就是肉”。

a.采集:如苦聪人的斑茅芽、猴头果、苦竹笋、木瓜果、山药、老鼠果等;独龙族的牛耳朵菜、水芹、节节菜、水香、芭蕉花、竹笋、臭菜、鱼腥草等。

b.渔猎C.养殖:拘兽以为畜,如《华阳国志?蜀志》:在滇北与四川相连地区有石猪坪,“有石猪子母数千头。

长老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迄今夷不敢牧于此”。

D.种植:稻谷、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2.饮食方式食生:把肉剁碎和着作料吃。

如白族的生皮、布朗族、傣族“剁生”、景颇族“鹿血饭团”熟食:烧烤、石烹二、云南民族饮食特色1.坝子和河谷地区民族饮食特色白族饮食: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麦为主食。

附以薯类、豆类、肉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

洱海的鲤鱼、弓鱼、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

白族人喜食酸辣,爱吃凉菜,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螺蛳酱等。

爱饮糯米酿造的甜酒。

特色饮食:三道茶、砂锅鱼、生皮、乳扇等砂锅鱼将嫩鸡片、冬菇等十余种鲜腊配料,再加上洱海出产的弓鱼或鲤鱼慢慢炖成。

游客可在游船上,以及下关或大理各大饭店品尝得到这道名肴。

乳扇呈乳白、乳黄之色,大致如菱角状竹扇之形,两头有抓脚。

三道茶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红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

“一苦、二甜、三回昧”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它还寓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傣族饮食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糯米是主要食品。

傣族有吃异物的习俗,《百夷传》载:“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土蜂之类以为食。

”他们还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节中的竹虫等许许多多奇异的食物。

傣族的菜肴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葱、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辅料。

其特点“酸、辣、甜、香”。

最富于民族风味主要有香竹饭、香茅草烤鱼、撒撇、剁生等。

香竹饭香竹饭,傣语称“考澜”。

煮香竹饭,选用当年长成的嫩竹,依节砍下,每段留一竹节。

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放在炭火或烤炉内用微火烘烤。

食用时,敲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粘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

这种米饭,既方便食用,又方便携带,是傣家人用以待客的主食。

香茅草烤鱼把鱼的鳞片去掉,用刀划开鱼腹,去掉肠肚杂物,洗净;将葱、姜、蒜、青辣椒、芫荽切细,与盐拌拢;把佐料放进鱼肚子里,把鱼肚子合拢,用二三根香茅草叶捆好,用竹片夹紧,放在火炭上烘烤。

待八成熟时,抹上猪油,继续烘烤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这种烤鱼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极能增进食欲。

壮族饮食壮族主食大米,善于制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饭、米花糖、烤方(大粽子)是节日佳点。

壮族还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又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特色菜肴:辣血旺、炸沙虫、岜夯鸡等。

辣血旺“辣血旺”是云南壮族的风味菜肴,当地壮族群众有“无七醋不杀鸡宰鸭”的说法。

以七醋为调料制作的辣血旺,具有制作精细,麻辣酸香,血嫩爽口的特点,是壮族待客的头道凉菜,宜在春末夏秋食用。

岜夯鸡岜夯鸡,是文山州广南县壮族独有的一道独具风味的传统美味菜肴,被称之为“云南一绝。

”岜夯鸡的主要原料为3斤以内的鸡仔一只,以公鸡为最佳;“岜夯”为壮语,即酸汤之意。

岜夯鸡,以香甜、鲜美和奇特的酸味为特色,油而不腻,开胃,易消化,添食欲,老少皆宜。

2.居住半山区的民族饮食特色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酸菜。

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蔬菜中做调味品。

哈尼族嗜酒喜茶,请客办席已具规模,用料广泛,技艺较高,以长街宴最为著名。

哈尼人每家都有大小不一、永不熄灭的火塘,而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还有一个火塘专煮猪食,从不混用。

白旺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

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苗族饮食苗族主要在旱地上种植旱稻、玉米、荞麦、高粱以及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

主食以杂粮为主。

焖、炖是主要的成熟法。

此外,苗族嗜酒,口味麻辣,喜食味厚、软糯食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油炸飞蚂蚁飞蚂蚁穴居土洞,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洞后约飞行15-20分钟,翅膀自行脱落,坠地,等待异性繁殖后代,另行穴地。

捕捉须在出洞时用竹箩捕之,将其用水溺死,煎食。

砂锅焖狗肉砂锅焖狗肉,是云南文山州苗族的风味菜。

其色泽金红,香味扑鼻、汁浓味厚、酥烂醇鲜,民间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谚。

民谚还有:“三伏天吃狗肉避暑,三九天吃狗肉驱寒”之说。

阿昌族饮食阿昌族地区盛产大米,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有肉类、各种瓜果及蔬菜,蔬菜有园地种植的各种豆类、土豆、青白菜、萝卜等以及山上的一些野菜、植物嫩叶花果等。

梁河地区阿昌族嗜咸和酸味食品,犹喜咸鱼、咸干巴、咸菜之类。

户撒地区喜酸辣味食品,腊月时节,家家户户腌制许多酸菜,干酸菜煮鸡、煮鱼、煮肉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

特色饮食:糯米粑粑、过手米线等。

糯米粑粑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

糯米粑粑柔软细嫩,口感极好。

多余的粑粑则摊在芭蕉叶上,边凉边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可口,令人百吃不厌。

过手米线“过手米线”是陇川户撒一带阿昌族的风味食品,用户撒产地上等米压榨成米线,用火烧猪肉、猪肝、猪脑、粉肠、花生米面、芝麻、大蒜、辣椒、芫荽、盐巴、味精等,另加豆粉、酸醋搅拌均匀做成调料。

吃时,洗净手,先将米线拿在手中,然后浇上调料,用筷子搅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过。

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回味无穷。

阿昌族还编出山歌唱道:"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

德昂族饮食德昂族的主食为大米、小麦、玉米;副食为肉类、蔬菜、瓜类等。

食法有炒、煎、煮、炖等;并能腌制各种酸性食物,如酸腌菜、酸笋、酸干菜、酸木瓜汁等。

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

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

味酸涩,能生津解渴。

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

景颇族饮食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谷、大麦、小米、高梁、芋头和薯类。

肉类,以牛(水牛、黄牛)、猪、鸡为主,同时辅以猎获的野生动物作补充。

蔬菜,通常仅在园地种植少量季节性蔬菜。

风味:“炒新谷饭”、“竹筒饭”、“麂血饭团”和“飞蚁煎饼” 。

麂血饭团:是熟米饭趁烫时与麂子的护心血、精瘦肉末及盐、辣子、姜、芜荽等佐料一起揉拌而成。

其麂血肉末已被刚出锅的热饭烫熟,色美味香,口感较佳。

布朗族饮食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

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

布朗人还有嚼烟的嗜好。

基诺族饮食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

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

拉祜族饮食主食大米和包谷。

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

平时喜饮烤茶,烤茶是将大茶入罐烤至焦黄,待香味飘出后对入水稍煮即饮。

典型食品主要有:松鼠干巴、香草烤牛肉等。

佤族饮食佤族人以稻子、谷子、小红米为主食,喜欢做鸡肉烂饭、鹌鹑肉汤和牛肉酸菜等佳肴。

嚼槟榔:佤族男女皆喜欢嚼槟榔,每人随身携带装有槟榔的小包。

槟榔是圆饼形的,加上石灰、烟草、麻栗树叶同嚼于口中,随嚼随将红色唾液吐出(据说嚼槟榔,有防蛀牙的攻效)。

嚼槟榔把嘴唇染成红色,佤族人以此为美。

鸡肉烂饭佤族喜欢吃“鸡肉烂饭”,视之为上等佳肴。

其做法是把刚开口叫的公鸡用竹签戳死后放在火上把毛烧光,拔去毛根,掏去内脏,然后切块,放入冷水里煮。

等水沸后放入大米、五茄皮、酸笋、姜、芝麻、辣椒、花椒、木浆子、香芭草、盐、苏子等佐料,边煮边搅,米煮成稀粥便成鸡肉烂饭。

佤族鸡肉烂饭选用本地土鸡,忌讳用白毛鸡煮制。

拉祜族也把鸡肉烂饭视为上等佳肴。

3、居住在山区的民族饮食特色纳西族饮食纳西族一般以小麦、大米、包谷为主食,山区多掺杂一些青稞、荞麦和洋芋。

肉类有牛、羊、猪、鸡等,蔬菜有青菜、白菜、辣椒和各种豆类、瓜果,平常喜做酸辣食物。

特色饮食:“琵瑟肉”、“丽江粑粑”、“窨酒”,等。

琵瑟肉:宁蒗一带的纳西族将猪肉剔骨,去五脏,涂盐后缝好,放在熏棚上烤干,数年后食用,称为“琵琶肉”。

丽江粑粑:纳西族饮食中最著名的是“丽江粑粑”,又称“千层饼”,是用丽江麦面为主,配以火腿、糖、花椒、草果、葱花、猪油等,用碱或苏打发酵做成。

藏族饮食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

特色饮食:糌粑、酥油茶,青稞酒彝族饮食主食。

以玉米、洋芋、苦荞为主,此外还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部分坝区主要食用大米。

副食。

蔬菜类有萝卜、元根、白菜、青菜、洋花菜、芥蓝、韭菜、蕨菜、葱、姜等。

有煮、炒、炖、腌等不同食法。

肉食类主要食用牛、羊、猪、鸡肉。

特色饮食:竿竿酒、坨坨竿竿酒竿竿酒是彝族最典型的待客之物,是纯粹家酿的美酒。

用当地产的高粱煮熟,加上特别的酒曲,装进一个土陶坛子里,密封好,再用泥土封口,埋于地下,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后,就成了味美无比的稀罕物。

酒坛子摆在屋子中央,把细长的竿竿插进酒坛。

坨坨肉彝族人吃坨坨肉的历史几乎和彝族文化本身一样古老。

坨坨肉可说是彝族人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