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鸿飞治学经验介绍
张磊;舒鸿锡;舒鸿飞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2(027)011
【总页数】2页(P2186-2187)
【关键词】舒鸿飞;治学经验;中医经典
【作者】张磊;舒鸿锡;舒鸿飞
【作者单位】湖北省英山县中医医院,黄冈,438700;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黄冈,438700;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黄冈,438700
【正文语种】中文
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舒鸿飞老师,在治学上积累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处理博览与精读,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有自己的见解。
1 重视博览更重精读
凡做学问,要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
“博而不精则杂,精而不博则陋”。
此言只博不精则知识面过于宽泛而不专,则难成大器;只精不博则知识面过于狭窄而不广,亦罕有成就。
然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因而为医者既要博览一些必要的有关基础理论的书籍,更要精读或背诵几本经典著作。
舒师受家庭熏陶,在13岁就背熟了《医学三字经》、《雷公药性赋》等中医启蒙
读物。
大学毕业之后兼职《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内经选读》和《伤寒论》等教学工作,临证喜用经方并写出《经方应用四要点》,写古典医籍的读书笔记和教案达55万余字。
对中医治则作过较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同证异治》等7篇文章;对古典医籍尤其是《伤寒杂病论》作过深入的钻研,《试论〈金匮要略〉中杂病的治则》等7篇论文均被刊出;对现代医学之病与中医证的关系,作过
有益的探索,写出了《从四组‘病’证看‘病’与证的关系》为代表的姐妹篇。
中医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临床用时自然熟能生巧。
如根据痰瘀相关和气虚不运则导致气滞,认为中风偏瘫者常伴气滞痰阻,在治疗时常辅以行气化痰,疗效较单用益气化瘀法明显提高[1]。
在学习《古代汉语》和进修《医古文》时,泛览了《古文观止》等书,背诵、笔译了诸如《岳阳楼记》和《大医精诚》等名篇,古汉语的水平由此迅速提高。
撰写的《古汉语今译规律初探》等6篇文章均得以公开发表。
以
上说明泛览能够开拓视野,而精读可以提供丰富而专深的写作内容。
老师泛览了20余本有关写作的书,其中以《写作》、《基础写作》和《基础写作教程》等为主。
对这些书中有关主题的深化及提炼、材料的选择及加工、结构的设计及安排等内容,作为重点进行精读,而对于“标题”及“文面”等只作一些了解。
在《谈撰写中医论文的体会》中只是就如何选题等7个方面泛泛而谈,在《再谈
撰写中医论文的体会》中,则总结出写作的三个关键是:重在临证、勤于积累、多
加修改。
在《读书、临证、积累与写作》中升华出写作的三个要素:读书奠定写作
的基础、临证形成写作的源泉、积累提供写作的材料。
后来又发表了《从写作实践谈论文的修改》为代表的3篇文章。
在上述文章的基础上,《杏林写作心录》[2]
一书也就水到渠成。
不难看出,精读还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从上述可以看出,泛览是精读的开始和入门,精读是泛览的继续和深入。
2 重视理论更重实践
中医理论是从医学实践中总结而来,医学实践也是检验中医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欲发展中医理论也必须认真实践。
医者是治病救人的,纵然有高深的医学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也是空头理论。
学中医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用于实践,因而在重视中医理论的同时,更要重实践。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中医师不仅要重视中医理论,更要多实践。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书本的知识、别人的经验必须经过躬身实践,去伪存真,才能为己所用。
如升降散是赵绍琴等前辈医家喜用之方,老师经常运用于临床,颇有心得,发表了7篇有关升降散
临床应用的文章,并在《升降散临床应用初探》中总结出有关升降散主治火郁病证的一系列见解。
当自己患某种疾病的时候就根据书刊上别人介绍的经验亲自验证,如六味地黄汤加引火归原药治疗口疮、金水六君煎治疗肺肾阴虚咳喘和肺痹咳嗽方止咳等,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随后经常运用于临床。
在读书时,舒师坚持以学习前人的临床经验为主,以指导实践,充实自己的实践。
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涯的,因而不可能每种病都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积累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就十分必要,也是提高临床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故老师对书刊中有关前人临床经验的文章经常潜心研读,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前人的经验,有时虽是片言只语,但其中会有“零金碎玉”,融会贯通之后,会形成新的认识,这对于增长医疗经验,是十分有益的。
有关学习老中医经验的体会《片言只语含深义融会贯通出新知》深得责任编辑的好评,被《湖
北中医杂志》安排在“名医经验”专栏中刊出。
老师发表的90余篇论文,涉及临床者达60余篇。
临床经验的文章10余篇,如《舒鸿飞临床经验撷菁》[3]《舒鸿飞治疗疑难病验案三则》[4]和《学当融会贯通
用宜博采众长》等[5]。
利用门诊病种广、病例多的客观条件,对积累的大量零散
个案,从别人容易忽视的某些细节,换个别人不注意的角度,往往能看出某些端倪,总结出带规律性的认识。
如对于疑难病证的治疗思路,认为辨证论治为疑难病证提供了治疗原则,理化检查给疑难病证明确了治疗方法,单方验方替疑难病证丰富了
治疗手段[4];对中风后遗症,深化出合理使用益气活血药,适当配伍理气化痰药,
重视运用补益肝肾药的用药思路[1]。
其实践心得汇成《杏林四十年临证手记》一书,即将出版。
3 重视继承更重创新
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就是指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对待前人经验,既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又要有自己的创新。
如阳和汤治疗坐骨神经痛,照搬原方疗效并不满意,通过临床摸索,老师总结出加用四逆散、芍药甘草汤、牛膝和木瓜等方药,疗效明显提高[6]。
金水六君煎治疗肺肾阴虚咳喘时,裘沛然教授认为,熟地黄要用大剂量[7];已故程门雪院长谓熟地黄要以沸水浸泡或后下[8]。
师兼融二位前辈的经验,并于方中加入大剂量山药,常获较满意的疗效。
重视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老师在读书时摘录的中医书刊上专方和单方达1000余首,连同他人的临证经验,哪怕是“片言只语”,约16万字,亲自验证的有效专方、单方170余首,并有所创新。
如在运用夏度衡教授之肝胃百合汤治疗胃脘痛
的过程中,总结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服药后可有“瞑眩”现象;临证只要是
辨证为肝胃气滞,即或是胃癌术后或呃逆等病,都可以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从而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等等[9][10]。
对印会河教授的“疏肝开肺方”,不仅用来
治疗肝性腹胀,还将其扩大到胆结石、胃脘痛甚至肠梗阻所致的腹胀。
如一患者腹满胀痛,大便不通6天而抬入医院,诊为肠梗阻,拟手术治疗,师用“疏肝开肺方”4 剂,第3 天即步行回家[11]。
老师不仅重视继承前辈医家的经验,还在前辈医家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创多首专方。
如在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大剂量川芎组成“头痛六味饮”治疗头痛,并“以身试药”,不仅治愈了自己的头痛,而且验证30余例,疗效满意。
如一患者头痛3年余,发作时一次服去痛片6粒方可逐渐缓解,师处以该方20剂即愈。
又如根据梁翰芬老中医经验,山豆根能治急黄;黄疸是由湿热而致,退黄贵在给邪
以出路,故我县已故名中医梅祝溪先生治疗肝炎,往往加用萹蓄,与大黄并用,使湿热从二便分消;朱曾柏老师认为,湿去则热孤,故应加藿香芳香化湿。
因而在茵
陈蒿汤的基础上,吸取和综合以上经验创“湿热黄疸汤”治疗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的黄疸性肝炎或胆石症常获满意的疗效。
如一患者患黄疸性肝炎在外地多方治疗无效,服用该方5剂黄退,10剂肝功能恢复正常[12]。
《光明中医》曾评价老师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舒先生精深的理论根基,明快的文笔,丰富的临证经验,善于总结的治学态度”[13]。
参考文献
[1]舒鸿飞,徐云祥,张书昌.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的体会[J].光明中医,1998,(1):41-43.
[2]舒鸿飞.杏林写作心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段钢.舒鸿飞临床经验撷菁[J].中医杂志,2006,47(6):425.
[4]张书昌.舒鸿飞疑难病验案三则[J].中医杂志,2007,(8):694-695.
[5]舒锡钧.学当融会贯通用宜博采众长[J].光明中医,2003,(5):15-16.
[6]舒鸿飞,徐云祥,张书昌.浅谈阳和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J].光明中医,1998,(2):35-36.
[7]裘沛然.疑难病症中医治法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7,(3):9-12.
[8]程门雪.漫谈咳、喘、哮、痰饮的证治[J].中医杂志,1980,(2):10-13.
[9]舒鸿飞.肝胃百合汤临床运用体会[J].中医杂志,2000,(12):757-758.
[10]舒锡钧,舒鸿飞.肝胃百合汤临床运用体会点滴[J].光明中医,2003,(6):59-
61v
[11]舒鸿飞.疏肝开肺方临床应用的体会[J].光明中医,1996,(6):26-27.
[12]余召炎,舒锡钧.舒鸿飞变通古方创制新方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6,(7):21-22.
[13]张书昌,舒鸿飞.从临床病例谈治此愈彼.光明中医,1996,(5):54-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