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光的传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

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看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二、学情分析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1.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

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

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光源,这些光源有的是人造光源,有的是自然光源,有的是通过燃烧发光的,有的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光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板书课题:2.光的传播环节二、探究活动一:预测光的传播路径1.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中分别是什么光。

预设:图片1:早晨的太阳光。

图片2:汽车的灯光。

图片3:傍晚的阳光。

图片4:灯光。

2.这些光的传播路径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预测:这些光都是光束射出的,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过渡:光到底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活动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一:探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1.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线香、透明的玻璃容器、激光笔、打火机等等。

3.实验方法:①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②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

4.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的结论。

全班交流5.指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

光不管从哪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拐弯。

6.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途径实验1.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橡皮泥等等。

3.实验方法:①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②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③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强调一定要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全班交流5.指生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预设:只有当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6.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预设: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只有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光才不会被遮挡住,我们才能够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7.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8.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在烟雾中传播的实验,另一个是光穿过硬卡纸小孔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预设: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明白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环节三、情境题1.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思考:大家来看一看,图片上的学生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2.讨论,预设: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正,头向左(右)摆动60°,脚用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看不到其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环节四、小孔成像1.教师引导:关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

这个实验我们称之为小孔成像实验。

2.出示课本第6页小孔成像的文字资料,学生读一读这段材料,并且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内容。

全班交流3.古代学者墨子在小孔成像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4.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5.做小孔成像实验(1)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的4幅图,学生认真观察这4幅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材料、方法。

全班交流(2)实验材料: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剪刀、笔等等。

(3)实验方法: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纸杯口,用笔尖在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

点上蜡烛,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见清晰的图像为止。

(4)实验注意点:一定要慢慢的耐心的调整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一直到能够看到清晰的蜡烛图像为止。

(5)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实验难点进行个别的指导。

全班交流(6)指生说一说在实验中是否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这个蜡烛图像是怎样的?在实验中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蜡烛图像是倒立的。

(7)想一想为什么蜡烛图像是倒立的呢?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8)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环节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传播途径,懂得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同时,我们了解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且动手做了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光的传播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八、教学反思:《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

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

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

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

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