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景物形象鉴赏题专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
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正月三日闲行白居易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颔联与颈联主要围绕苏州的哪些景物来写?请概括这些景物的特征。
【答案】主要围绕水、桥、鸳鸯、柳条来写。
水——错综复杂;桥——千姿百态;鸳鸯——柔情蜜意;柳条——嫩绿与润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景物及其景物特征的能力。
景物构成意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正月三日闲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用“东西南北水”“三百九十桥”写出了苏州城市的独特景观:水多、桥多,而且红栏绿波相映,十分美丽。
再加上杨柳多、鸳鸯多更使锦上添花。
这首诗字词清秀,风格淡雅,与《钱塘湖春行》一样,都是诗人描写苏杭美景的名篇。
颔联与颈联主要围绕苏州的水、桥、鸳鸯、柳条来写。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颔联写闲行所见。
“绿浪”“红栏”,色彩已觉鲜艳喜人,何况更有“东西南北”之广、“三百九十”之多,一路慢慢看来,赏心悦目之意更不待言。
虽只是写“闲行”之意,却觉得仿佛春天已在眼前。
两句互相对仗,却用的是自对句,“南西南北”自对,“三百九十”也是自对,既工整,又活泼。
“十”字平仄又误,则是不以辞害意了。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颈联写鸳鸯成对,杨柳千条,却分明已是春天。
才说春天欲到,谁知已经到了。
诗人惊喜之下,不禁自问: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猛一想,原来就是这两天到的,正月初一,一年之始,正是一春之始。
想到来得这么快,不知不觉。
“双双翅”“万万条”,写得风情毕现,春意尽出。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②长竿:新竹。
③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
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
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
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
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
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
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太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
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
诗人自己此时失意家居,贫困潦倒,托物言志,借写竹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这也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
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依据上述分析整理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云唐·杜牧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注释:高唐是台观名。
霖:甘雨,相传殷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诗人写“云”有何用意?另举一例,说说“云”这一意象的在古诗词中的其他内涵。
【答案】一问:诗人写云即在写自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云的自由东西、飘于湖山之间、可化而为雨等特点,展现诗人的自由不羁、自信洒脱,表达渴望得到重用济世的愿望。
二问答案示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隐喻蒙蔽圣君的奸邪。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象征了历史变迁。
“荡胸生曾云”中“曾云”代表空旷浩荡的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明确手法,托物言志,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杜牧是晚唐的大诗人,虽然仕途坎坷,却曾经志向崇高。
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加上自己到处寻找机遇,也曾经四处漂泊。
作者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天上的云,所以感慨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的前两句写出了云的缥缈不定和桀骜不驯的特点,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毫不隐晦;诗的最后两句“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用了典故,表示云的重要,用这句“枯苗待作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
所以写云实则写自己。
(2)“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中借白云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还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象征游子思念家乡或怀友。
“望云思友”是很常见的手法。
所以本题围绕着古诗词作家作品,凡是有“云”这个意象的词句都可以,然后分析其效果。
5.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途中见杏花[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释]帝乡:长安。
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当年,春天的长安千万树红杏盛开,那迷蒙的烟霞,弥漫着神州大地,景象旖旎。
表达了诗人飘零的遭际之悲和对长安的思念愁情。
寄情于景,笔法委婉细腻,富有厚重的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景物形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题题干“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意思是: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尾联描绘了一幅红杏盛开、烟霞迷蒙、景象旖旎的春日长安杏花图。
诗人由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牵挂朝中。
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越王勾践破吴归”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