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之重要性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都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然而,并非一切事物都是被我们直接地感知到,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中介,间接地去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例如,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二次函数y=ax+bx+c(a≠0),在初中,同学们知道,当a>0时,则函数y具有极小值(4ac-b2)/4a,当a<0时,函数具有极大值,(4ac-b2)/4a。
作为一个高中生,这样简单地记住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在上课时曾经提问这个问题。
一些同学能够很快地给出关于二次函数极值问题的答案,但是当我问这是为什么原因时,同学竟然茫然不知所答。
显然这些同学并未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个知识点,所以就不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关于函数的问题,如对于y=e(-x2+2x+3)攪写出它的值域以及单调区间,有些同学就感到束手无策,实际上对于,y’=-x2+2x+3,这个函数,同学们应该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由于a〈0,开口向下,以x=1为对称轴,如右图,当x从-∞→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y也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x从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y也随x的增大而减小。
对于求函数值域,从图象上把握或者把y’=-x攩2攪+2x+3变形为y’=-(x-1)2+4,就可以得到,当x=1,y’具有最大值,4,y 具有最大值,e4,可见,在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够
化知识为能力,不再死般硬套,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对于在课堂上强调培养学生能动地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
性可见一斑。
在整个高中数学,加上学生已有对数学的一些认识,牵涉到的概念、定理是不计其数的,不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学生学的只是一些”死”的知识。
有些学生只是记住一些题目,想想老师以前似曾这么讲过,这些都不能很好的学好数学,只要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对数学的浓厚的兴趣,这才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那么,数学的思维能力,包括什么内容呢?大致上,我把它们分成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我们必须把握概念的本质,从而能够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例如,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同学应该知道,交集是两个集合元素共同部分组成的一个集合,那么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个概念去寻找两个集会的公共部分,问题就解决了,有些同学之所以不能区分,交集、并集的概念,就在于不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以致做很多的题目,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了。
第二个方面,是推理判断的能力。
这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从而推导出结果,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这主要体现在几何证明题的推证上。
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培养自己的推理能力,题目做不出来,不经思考抄作业,也不去判断题目的可能性,结果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朦朦胧胧地有一点知道却不知如何下手。
第三个方面,指分析综合的能力,指能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已知、求证的性质,展开、比较、再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例如,对于空间的一条直线a与平面,已知直线不在平面内,且直线a平行于单面内一条直线b,求证,直线a平行于平面。
分析:直线a不在平面内,我们知道直线a与平面平行或相交,若直线与平面相交,那么,必定与平面交于直线b、外一点a(因为两直线平行),那么过点a作平面内直线b的平行线c。
根据平行公理,就知a平行于c,这与a c=a相矛盾。
那么直线a与平面相交不可能。
所以直线与平面平行。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第四个方面,指空间想象、联想的能力。
它主要是指学生能对一些平面图象,平面直观图,能够明确它的实际的立体图形,从而帮助自己分析问题。
联想指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够把它跟自己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个方面,运用一些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y=x+√攽1崐-2x敀,求函数的值域,思路:由于√攽1-2x敀与x是相差一次幂的,由此,我们联想到“二次函数”,这个模型,可令√攽1-2x敀=t(t≥0),得到x=(1-t2)/2,从而把y变成关于t的一元二次函数,从而求得值域,可见数学模型在解决数学问题的作用。
只要同学们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注重对自己思维能力的培养,相
信可在学习数学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只能使自己陷于题海,只感到数学烦味,枯燥,公式多,概念多,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只能去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培养自己解题时的各种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