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题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选择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建立
D、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目的是
A、占领东北,威胁华北
B、占领上海,威逼北平
C、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
D、三个月灭亡中国
3、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中,有八路军参加与配合的是
A、太原会战
B、凇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4、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抗战比较积极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推动
B、日本的全面侵华危及国民政府的统治
C、英美同日本的矛盾急剧恶化
D、英美等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5、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共同之处是
A、抗战路线相同
B、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C、进行积极抵抗
D、都积极的组织民众抗战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引自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讲话(1933年4月10日)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战。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形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引自蒋介石的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1、材料一中蒋介石所说的“外寇”指什么?“内匪”指什么?他在处理两者关系时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在处理内外关系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选择题
1、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侵华重心是
A、进攻正面战场
B、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C、加强对沦陷区经济掠夺
D、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2、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伪国民政府的性质是
A、代表亲日派集团的反动政府
B、大肆出卖国家利益的反动政府
C、帮助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政府
D、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3、1938年底,日本首相近卫腾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三原则,其重要动机是
A、引诱国民党投降
B、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
C、掩盖其侵略行径,欺骗世界舆论
D、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发动宣传攻势
4、抗战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大肆经济掠夺的方式有
①掠夺工矿资源②强占耕地③掠夺劳动力④掠夺金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5、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宣传法西斯主义
B、培养和训练汉奸
C、欺骗舆论,缓和民族矛盾
D、实现民族同化政策
二、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是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的节录,摘自《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

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声明》材料二:帝国路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

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

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

……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近卫首相《声明》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民主政府。

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

……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立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2月22日近卫首相《第三次对华声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
2、据材料二,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有何变化?结合史实说明起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选择体
1、蒋介石集团在政策上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的标志是
A、确立“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B、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
C、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
D、发动皖南事变
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实行法币政策,改革币制
C、奖励实业,推动民族工业
D、实行统制,加强经济垄断
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倾向日益增长,其原因主要有
①国共两党摩擦不断发生②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不断发展③日本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政策④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4、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
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5、以下对皖南事变后各方面反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国民党左派发起抗议活动
B、苏联严厉斥责蒋介石反共反人民
C、英美不同意蒋介石的做法
D、民主党派改变态度,拥护共产党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抗战到底在哪里?是否是日本亡了或中国亡了才算到底。

必须有一说法。

现在要打到日本亡了,那不可能。

……我们不恢复七七事变以前原状就是死亡了,恢复了就是胜利。


——引自蒋介石《敌国必败与我国必胜》材料二国民政府军队第二期作战方针是:“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
——引自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二期作战方针材料三“对中国共产党是要斗争的,不要怕它,……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迁就它。

现在对它要严加管束—教育—保育—现在要溶共—不要容共。


材料四国民党党务报告决议,要“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材料三、四均引自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决定。

2、这次会议对抗日战场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史实来说明。

3、这次会议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
4、综合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性质、作用
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选择题
1、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百团大战
A、给日本华北驻屯军以沉重打击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有利于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D、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折点
2、中共提出“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方针,主要是针对
A、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剿
B、日军在沦陷区的“治安强化运动”
C、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共高潮
D、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
3、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②促进经济发展③实行精兵简政④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4、下列文献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
A、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
B、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
C、中共“八大”会议的决议
D、中共遵义会议的决议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持续到抗战胜利的基本客观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策略方针
B、美国不赞同破裂
C、其符合广大人民利益
D、民族矛盾的持续尖锐化
二、非选择题
试从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