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的故事——铜镜的穿越之旅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近古代铜镜。
一、铜镜探源俗话说,人人都有爱美之心,那么人们是怎样知道自己美不美的呢?自然是照镜子,镜子是人们正衣冠、饰面容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具,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是玻璃镜子,同学们知道在玻璃镜普及前的几千年中,人们是用什么来照容饰面的吗?我要告诉大家,当时铜镜一直是人们照容的主要器具,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
(古代镜子的制作材料除了铜以外还有金、银、铁等,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但是铜镜最多)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
同学们不仅要问了我们的先民是怎样想到和使用铜镜的呢?这要从远古时期讲起,古人无意中在河边或井边的水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并认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容貌,从此人们知道了用水可以照容。
于是人们常常到河流旁边,水井之上,借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来观察自己的容貌。
但是,这一方面要求水面必须平静,另一方面要求水必须清洁。
还有,不能总是往河边跑或去井水旁,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冬天,水会结冰,根本照不到。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三代(夏商周)之初,人们发现利用器皿盛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于是在陶器发明后,就用陶盆盛水来照容,陶盆称为“监”,从监字的甲骨文字形上来说,它描绘的是一个跪着或者立着的人,在水盆旁边,睁大了眼睛在低头看自己的容貌,监自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
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由于青铜的冶炼成功,匠人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古代“监”、“鉴”通用。
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铜鉴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时没有水也可以照容,进一步发展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子了。
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那么铜水盆是怎样成为镜子的呢?古人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原来盛水的水平面,然后磨光,而鉴外的花纹,就演变成镜背的花纹了。
古代铜镜也称为“鉴”,镜鉴二字是通用的。
(简单介绍一下铜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插图)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镜。
一、古铜镜各部位的名称及术语一面铜镜可分为镜形、镜面、镜背、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镜缘、镜铭、纹饰等。
镜面镜背镜形——指镜子的平面形状。
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八角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钟形、亚字形、有柄圆形、有柄花叶形等形状。
古镜绝大多数为圆形,方形次之,少数为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
因为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
镜面——指镜子的正面。
镜面一般显微凸或平坦状,表面光洁平滑,以供照面之用。
镜背——即镜子的背面。
铜镜的背面大致可分为有纹饰、无纹饰两种。
无纹饰者称为素镜。
镜背是古代铸镜大师们施展才华的主要部位,从几何纹饰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百姓生活,包罗万象。
镜钮——指镜背中央有一凸出带有穿孔的物件,称之为钮。
钮的作用可供系带悬挂固定(镜台上)或手持之用。
有柄的铜镜没有钮。
常见的钮有弓形钮、桥形钮、乳状钮、弦纹钮、半球形钮、兽形钮等。
钮座——指紧靠钮周围的纹饰称为钮座。
常见的钮座有连珠纹钮座、圆形纹钮座、方形纹钮座、花边纹钮座等。
内区、中区、外区——指靠近钮的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中间为中区。
有的铜镜是以所铸纹饰划分不同的区域。
有的镜背不分区域,以钮为中心,用各种形式的圆圈组成几个同心圆,也有仅分为内区和外区等。
镜缘——指镜背的边缘。
常见的有卷缘、宽缘。
靠近镜缘的纹饰称为镜缘纹饰。
如素宽缘、三角锯齿纹缘等。
铭带——指镜背铸有铭文的部分。
常见的有条状铭带、环状铭带等。
镜铭——指镜背上所铸的文字。
(铭文是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纹饰——指镜背上所铸的图案花纹。
铸在镜背内区的图案花纹,称为主题纹饰。
三、铜镜用途照面梳妆始终是铜镜最主要的功能,除照容外铜镜还有多种特殊的用途。
(一)封建统治的绳索古装戏中,常常在衙门的大堂上见到“明镜高悬”的巨匾,它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无非是说明审案官员清正廉洁慧眼如镜,但也偶尔能看到“秦镜高悬”,同学们可能要问难道秦朝铜镜才最明亮吗?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常用它来照宫中人,一旦发现了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它当然无法用来照人的肝胆,秦始皇利用人们对铜镜的敬畏心理和神秘感,妄称他的宝镜能照人肝胆,说谎者以为在铜镜面前无法掩饰,自然会神色慌张,于是被认为有邪心。
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
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案清明。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
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唐代帝王经常把铜镜赏赐给群臣,以显示皇恩浩荡,从而调节君臣关系。
或许也有“明镜高悬”的意思,即你们的心思我如明镜般清楚,所以你们最好不要背地里搞小名堂,同时也希望你们为政清廉,不徇私不贪财。
否则为何赏赐铜镜呢?铜镜也作为进献皇帝的贡品使用。
铜镜还可以作为家训之物而世代相传,铭文中就有“清素传家,永用宝鉴”。
既然铜镜可以寄托圣意祖训,可以调节君臣父子关系,那么我们说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绳索言不为过。
(二)国际交往的使者中国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国影响很大,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友好往来。
唐镜也被商人们经过这条路带往各地。
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朝鲜、蒙古及独联体中的国家等都发现了唐代铜镜,伊朗甚至发现了仿制的唐式镜。
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
在唐代,日本派了许多遗唐使、留学生、僧人到中国考察、学习。
他们将许多铜镜舶载回日本,这部分铜镜有的被神社、寺庙所收藏,一直保存至今。
总之,铜镜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贸易或赠送的形式,曾经在海外广为流传,既传播与交流了文化与技术,也增进了与各国之间的友谊,架起了中外交往的桥梁。
(三)联系人间情感的纽带铜镜一旦普及开来,便成了联络感情的馈赠佳品。
因为,它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同时又是制作精良的工艺品,不是贵重得遥不可及也不显得粗陋寒酸,所以人们把它作为交往的礼品和信物。
现今人们常用的“破镜重圆”的成语,说的就是人们把铜镜作为是爱情的信物的例子,古代人们常以“半镜”象征夫妻分离,以“破镜重圆”喻夫妇失散后重聚或离而复合。
古时,如果夫妻有一个先去世,就将他们平时使用的铜镜分成两半,先随墓葬埋入一半,另一半则随后去世的人入土,相约来世可以“破镜重圆”。
因为大多铜镜是圆的,象征着美满、吉祥,在女儿出嫁时母亲会给女儿佩戴铜镜,祈求她婚姻美满,生活幸福。
考古发掘中,有的合葬墓中夫妻各自棺内或棺前置半面铜镜,也有的单人墓中只随葬半面铜镜。
显然,这种以半镜随葬的做法象征的是夫妻间无法割舍的爱情。
镜铭中常见:“长相思,毋相忘”、“常乐未央,奉毋相忘”、“别春驰忧,结恋离愁”、“玉匣盼开盖,轻灰拭夜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一类的句子。
可见,铜镜也是联系人间情感的纽带。
(四)镇鬼降妖魔力镜古人认为,铜镜具有镇鬼降妖、去邪消灾的功能。
人们为什么认为镜子具有驱邪的神力呢?一是它能反光,所以人们便认为它也能把鬼邪之气与光一样反射出去;二是镜子的光芒来自日月,主阳气,甚至镜子本身便是日月的化身,因此铜镜自然能破除阴暗及属阴气的鬼邪之类;三是铜镜能照容,人们便想它也能照出千变万化的邪魔原形。
在很多传说、神话中都有镜子降服鬼怪的故事。
铜镜不仅可以为活人镇邪,也能为死人驱鬼,秦汉至明代的许多墓葬中,有些铜镜的随葬方式十分特殊,有的置于墓室天井下、排水孔,有的悬挂于墓顶或墓壁,钉(嵌)于棺壁,竖立于墓主头前足后,盖于墓主面部,置于墓主身上(胸、腹部),握在死者手中,还有的镶于面罩板内、置于腰坑等。
铜镜在墓中这样的放置形式显然都不是仅仅作为死者生前用品随葬的,其用意还在于驱鬼辟邪,保亡灵安宁。
铜镜的镇邪作用一直存在,并且被当代人转移到了今天的玻璃镜字上面,现今不少人在构筑新房或乔迁新居时,仍要在新房的顶梁上挂红绸悬一面玻璃镜子向下俯照,就是为了“驱除邪气”。
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很多人家家门和窗上挂有一面镜子,也是用于驱邪佑福的“照妖镜”。
(五)铜镜的装饰品功用铜镜除以上作用外,还可以作为一件美妙的装饰品配挂在身上。
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所言必当”,翻译成现代语言,这十六个字的意思是看见了铜镜,天下就光明,如果佩戴着这样的铜镜,就能够高升做官,心想事成。
如此看来,古时铜镜作为服饰一样可以佩戴,但体量不会太大、太重。
古镜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为10至15厘米,大的在15至23厘米间,小的在10厘米以下;小于5厘米、大于30厘米为罕见镜种。
重量一般在几十克至300~400克之间,极少数达700~800克。
铜镜做工精细,造型优美,不一定非得挂在身上才是装饰品,放在几案上,配以台架,还可以美化家庭。
四、古代铜镜的铸制铜镜不仅是生活用具,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它的正面要光亮照人,背面又要刻铸花纹、加铸镜钮,所以对技术的要求就比较高,起码比铸造一般的刀剑兵器更加艰难。
铜镜虽小,制作起来却并不简单,中间要经历火与水的考验。
古代铸镜以“范铸法”为主,步骤如下:1.制模(MU)。
用泥雕塑出镜背图案、铭文,在空地上阴干,然后入炉烧制,制作出一件欲铸铜镜的模型,称为母模(mu)。
2.制范。
用母模翻制出泥范,然后阴干、烧制成陶范(纹饰、造型和铜镜相反)。
范有两道流通溶液的槽,合在一起形成范腔。
3.炼铜浇铸。
将铜、锡、铅按照一定比例熔化(即成为青铜),然后将青铜浇注入陶范范腔里,等待青铜冷却,去掉陶范。
4.打磨加工。
在水中清理并打磨铜镜,光亮镜面。
经过这重重工序,一枚铜镜才告完成。
五、历代铜镜赏析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
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作为青铜器的细小分支,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
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
铜镜虽小,却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可以说铜镜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