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匠如何铸造铜镜

工匠如何铸造铜镜

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采用范铸技术制作,铜镜也不例外。

1949年以后,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和山西侯马等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片铸铜遗址和大量青铜器陶范,为我们揭开古代青铜器铸造之谜提供了依据。

学术界始知有镜范出土,是清末以后的事,清末、民国的学者罗振玉、梁上椿都有相关记述。

考古出土的镜范主要是出自山西侯马和山东临淄等地,河北易县也有出土。

一般认为,古代铜镜是采用范铸技术浇铸而成。

要铸制一面青铜镜,必须先制模,就是用木或陶先雕刻出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之外,用黏土和细砂包裹制成“范”,范为上下两块:一块是镜背有纹饰图案和镜钮;一块是平整的镜面。

范上面还要有浇口和冒口,以便于浇铸铜液和释放范芯里面的气体,将镜背与镜面合范焙烧之后,再经过修模处理,就可以用来浇铸铜液铸镜了,待铜液冷却,就可以破范取出铜镜,铸造好的铜镜再经过热处理,表面机械加工,如刮削、研磨和表面抛光等,就成为光可鉴人的实用器了。

青铜镜因其镜面需经打磨抛光以照容,因此其合金成分中,锡的比例相对其他青铜器要高些。

从战国至唐五代,均属于高锡青铜;宋至明清之后,铜的含锡量减少,铅增多。

《考工记‧六齐》说:“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金”即是铜,“齐”同“剂”,全文说铜与锡有六种配比,可用来制作六种不同性能的器物。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关于铜镜及其他青铜器合金配比的最早记载。

雕制铜镜是一项专门技艺,铜镜雕刻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为:镂空(透雕):从传世和出土资料看此类镜采用方形的较多。

金银错:所谓金银错工艺是将金银一类的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背面预先做好的凹槽内,再将其错磨平整。

镶嵌式:镜背镶嵌绿松石、玉、琉璃等的工艺。

山东淄博出土镜有29.8厘米,在粗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地上嵌绿松石,还嵌了9枚银质乳钉。

彩绘:使用色漆在铜镜背面描绘花纹。

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中出土了几面彩绘镜。

有以红、黑、银等彩色绘出的对称云纹镜。

鎏金:考古出土资料证明,汉代流行鎏金银技艺的铜镜。

所谓鎏金银是用汞剂涂附法来外镀金银的工艺。

螺钿:用螺蚌贝壳薄片造成所需要的图案,用漆贴在器物上的工艺。

中国一般器物的螺钿工艺约始于商代,但唯铜镜的螺钿工艺盛于唐。

相关主题